香港1962年秋起出現了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嚴重的乾旱,連續9個月滴雨未降,350多萬市民生活陷於困境,經濟發展也受到嚴重影響。據《東江—深圳供水工程志》記載,1963年5月16日至1964年6月8日這年多時間裏,香港市民只能2或4天獲得一次供水,最困難時為每4天供水一次每次供水4個小時。城裏各個角落都出現了人與水桶排成的長龍;為了在停水前接到水,有人鑽空子插隊,有人拼命往前擠,候水一下變成了搶水,扁擔、水桶都變成了武器,更有人還沒接到水就被打得頭破血流。
據1963年6月香港《文匯報》報導:由於缺水,香港織造業及漂染業減產三至五成;飲食業也大受打擊,農業損失達1000萬港元,13個行業停工減產,損失達6000萬港元;街上公共供水站,人和水桶排成長隊,並出現設壇拜祭祈雨的情況。危急之下,香港中華總商會、港九工會聯合會當時聯名向廣東省政府請求救援,希望從廣東東江引水供給香港。廣東省即回應歡迎港方派船到珠江汲取淡水,每天免費給香港供應淡2萬噸。同時,廣東省將這一情況上報中央政府。香港當局在廣東省支持下派船到珠江口汲取淡水818萬立方米救急,耗用運費約5000萬港元,但居民用水仍然十分困難。
祖國一直關懷香港同胞食用淡水嚴重不足的問題,1963年6月10日周恩來總理決定引東江水供應香港。這一工程被命名為東江—深圳供水灌溉工程,簡稱東深供水工程。時任廣東省水利電力廳廳長劉兆倫委派設計人員前往東江沿岸進行勘測;廣東省水利電力廳為此做前期工作,擬定了3個從東江引水到深圳水庫的方案,通過多方比對,最後確定將東江水沿石馬河分級提水倒流至深圳水庫的方案為最佳方案。1963年底,當周恩來出國途經廣州時,認真聽取了匯報和中共廣東省委、省政府領導的意見後,批示國家計委撥出3800萬元,佔當年全國支出超過百分之一,建設東江—深圳供水工程緩解香港用水困難。
1964年2月20日,廣東省政府動用大量人力物力,展開了東深供水工程全線開工。工程的關鍵從東莞引水進入石馬河,引水需要將由南向北流入東江的水位提高46米、翻越6座高山,使之倒流83公里進入深圳水庫,再通過管道輸水至香港。當年技術不發達,為了讓香港同胞早日喝上東江水,由知青、農民組成的萬計建設大軍在石馬河一字形排開,喊出了「要高山低頭、讓河水倒流」的豪邁口號,用血肉之軀「一鍬一筐、肩挑背扛,開山劈嶺」建設,克服了施工過程中的重重困難。供水工程僅用短短一年時間建成,1965年3月1日,飽含祖國人民深情的東江水奔流入港,結束了香港嚴重缺水的歷史。
東江-深圳供水工程支撐香港、深圳和東莞三地經濟的高速發展,向沿線三地2400多萬居民提供生活、生產用水的重任。香港用水的70%-80%、深圳用水的50%以上、東莞沿線八鎮用水的80%左右,都來自東深供水工程。在香港回歸前,東深供水工程已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擴建,其供水能力從最初的年供水0.68億立方米增至17.43億立方米。1998年廣東投入2.8億元,在深圳水庫入庫口建成世界最大、日處理400萬噸的生物硝化站,自始從東江引來的水經過生物硝化站過慮、淨化後再進入深圳水庫輸往香港。生物硝化站共有6條水體淨化通道,每條通道有14萬條生物填充料,水體經過填充料時,75%以上的氨氮和有機物將被吸收,水體淨化效果非常明顯。為徹底解決東深供水工程沿線未經處理的污水流入相關河道、影響東深供水水質的問題,廣東於2000年投資49億元,對東深供水工程進行全面改造,將供水系統由原來的天然河道和人工管道輸水改造為封閉的專用管道輸水;該工程於2003年6月28日完工通水,年設計供水量24.23億立方米。通過封閉輸水管道、現代智慧化管理,將東江水的水質提升至國家Ⅱ類標準,兼顧生態與安全。
東江是珠江水系幹流之一,其發源於江西贛州的椏髻鉢山,水源地涵蓋尋烏、安遠、定南3個源區縣。為了保證一江清水送粵港,江西贛州東江源區縣的人民多年來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水源地。自2016年以來,東江源區縣實施生態移民搬遷1,943戶,治理廢棄稀土礦山19.3平方公里,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79.11平方公里,氨氮、總磷等污染指標呈下降趨勢。如定南縣全力推進城鎮生活污水管網建設工程,投資4.465億元,鋪設和改造污水管網約194.85公里;該縣還推進生態循環農業園建設,對33萬頭生豬產生的糞污全量收集,轉化成每天3萬度電力和每年3萬噸有機肥料,實現豬場零排放零污染。
2025年3月,東深供水工程60周年之際,以累計供水達671億立方米;其中對香港供水達300億立方米,佔香港淡水總用量近八成,改善了香港同胞的生活條件,為香港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東深供水工程運營方粵海水務雖以市場化模式運作,但水價未完全按純市場邏輯定價。香港支付的東江水費長期低於國際同類項目,且未計入國家和廣東、江西兩省在防洪、生態保護等領域的隱性投入。為保障港人食水的安全,國家排除困難在艱苦年代提供便宜的東江水,這傳遞一種理念:在「一國兩制」國家戰略與同胞福祉面前,成本被重新定義。今年6月25日,東深供水工程思源館、金湖紀念園和粵海水務展覽館三大展館面向公眾開放,香港老師家長有機會帶領下一代去看一看,讓他們學習這個愛國愛港的東江水事蹟,共同傳承贛粵港三地同胞一家親的情懷!
作者: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副會長 胡少偉博士
(文章為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幫港出聲》立場。)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