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是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全面戰爭,國際上稱為日本侵華戰爭(Japanese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也是中華民族被推進一場地獄的惡戰。從1931年日本關東軍「九一八事變」突襲沈陽算起,至時任日本外相重光葵於1945年9月2日在美國軍艦密蘇里號簽署投降書,中國遭受了長達14年的侵略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據戰後抗戰賠償委員會作出的《中國責令日本賠償損失之說貼》,淪陷區有26省1,500餘縣市,面積600餘萬平方公里,而因逃避戰火,流離顛沛,受戰爭損害的人民至少在2億人以上。在這個大片國土被佔領,半數國人受戰禍的情況中,中國人為什麼能最終贏得抗戰勝利?因為大多數中華兒女都有一份家國情懷!不少烈士本着誓死不當亡國奴、同仇敵愾、血戰到底的愛國主義精神,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團結,不畏強暴、共同對敵而得到的艱苦勝利!
當年日軍的殘暴,有廣為人知的1937年12月起,長達6周的「南京大屠殺」和731部隊活人細菌試驗的同時,日軍在多個省市實施「三光政策」。什麼叫三光?殺光、燒光、搶光,日軍目標只有一個就是令淪陷區人清、物淨、地空。據山東省委統計,抗戰14年該省傷亡高達650萬人;中原地帶如河北定縣、江蘇溧陽、湖南常德都有一夜滅村的記錄。按國務院公布日軍製造的一次性造成800人以上平民死亡的屠殺暴行就有173起。在抗戰期間,中國軍民斃傷俘日軍150餘萬,但傷亡合計3,500萬(其中軍人至少380萬)。日軍侵華令中國經濟損失惨重,按照1937年比價造成國家直接損失1,000億美元,間接損失5,000億美元,這是那時中國三代人創造財富的總和。戰前全國有3,840家工廠,各地工廠不少被日軍炸的、搶的、燒的,戰後僅剩不到原有的3成工廠。全國鐵路被日軍毀了一半,京滬線、津浦線、粵漢線鐵路全線中斷,全國外貿癱瘓,貨幣體系崩潰。
香港淪陷滿目瘡痍
中國抗日得到最終的勝利,當中有不少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蹟,值得港人多些了解並說給下一代認識。1940年8月,時任大日本帝國總理大臣近衛文麿提出要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當中日本與當時的滿洲國、汪精衛政權(中國)屬經濟共同體,東南亞各地為其資源供給地區,南太平洋係各國則為其國防圈。在這野心驅動下,日軍於1941年12月8日(日本時間)發動太平洋戰爭,同時襲擊了美國的夏威夷、威克島、關島和菲律賓的軍事基地,以及英國在馬來亞、新加坡和香港的殖民地,並入侵泰國。經過香港攻防戰,港督於1941年12月25日投降,到1945年8月15日大日本帝國戰敗投降為止,香港被日治3年8個月。香港淪陷後,由於資源匱乏,日軍在港成立歸鄉指導委員會,強迫香港居民北上歸鄉,使香港人口由淪陷前的160多萬,銳降至日軍投降時約60萬。
日佔時期,據聞香港曾出現人吃人的慘劇。當年經常有市民餓死,香港街道常有皮包骨的棄屍,有些棄屍的大腿肉被割走疑作食材,亦有報章曾報道婦人烹煮棄嬰的新聞。據天主教香港教區檔案顯示,日佔時期每天在市區街道上收集到300、400具屍體,最多的一天達到731具。與此同時,日軍迫港人用軍票,港幣和軍票的兌換率由初定的1兌2,後改為1兌4,1943年6月起更禁止流通港幣和其他貨幣,加上日軍任意印發,軍票不斷大幅貶,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時,有19多億元軍票在港流通。戰後日本政府却不肯兑回這些軍票,變相淘空了那時全港市民的資產!
另一方面,亦有兩位港人抗日的史實值得讓每個以港為家的孩子了解。其一是香港淪陷期間有港人與全國人民一道奮力抗戰,據《香港志.總述大事記》記載了1942年2月成立的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抗日事績︰「港九大隊共計斃傷日軍百餘名,斃傷漢奸、偽警及敵方間諜等70餘名,俘虜、受降日偽軍600餘名;擊沉日軍船隻4艘,炸毀日軍飛機一架;繳獲長短槍支550餘支,機槍60餘挺,炮6門,車船40餘輛,以及大批彈藥。港九大隊參與營救盟軍飛行員,並且多次協助盟軍獲取日軍情報。日佔期間,港九大隊有115名烈士為保衛香港而犧牲。」再者,在日軍襲港前,孫中山夫人宋慶齡在港創立保衛中國同盟,團結國際友人和海外華僑支援中國抗戰,她於1941年5月發起「一碗飯」運動的史實,反映了在英殖時期不少在港同胞的愛國心!當年她邀請了不少香港酒樓東主參加,售賣飯券(每張港幣2元)以救助內地難民;維時兩個月的「一碗飯」運動,成功籌得港幣22,000元善款向黃河流域的難民同胞進行救濟。
除了在港的抗日的事蹟外,有幾個全國抗戰的史實也應讓香港高小以上學生認識。抗戰初期由於國民黨奉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對日軍侵略竟不作抵抗政策,使東北三省迅速淪亡。1935年6月《何梅協定》簽訂更規定中國軍隊從河北撤退和禁止河北省的反日活動。同年9月,日本製造輿論要求「華北五省自治」,激起了全國民憤,北平學生於當年12月9日舉行抗日救國遊行,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為挽救民族危亡、勸諫蔣介石改變不抗日的政策,張學良、楊虎城於1936年12月12日對蔣介石實行兵諫,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同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來等人努力下,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等六項主張。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大江南北,長城內外,中華兒女冒著敵人的炮火共同抗日,千千萬萬將士浴血奮戰、視死如歸,各地民眾萬眾一心、保家衛國。
日軍於1937年7月7日在河北省宛平軍事演習時,以一名日兵失蹤為由要求入城搜查;在遭拒絕後,日軍隨即在盧溝橋發動進攻,局部的侵華戰爭演變為全面侵華戰爭。翌日中國共產黨向全國通電呼籲國共兩黨合作、全民族實行抗戰。日軍於8月13日進攻上海,淞滬會戰爆發,國軍投入兵力超過70萬人,雖傷亡高達25萬人,但戰況處於劣勢並被迫撤退,上海隨後淪陷。日軍接着攻打中華民國首都南京,南京保衛戰打響,但於1937年12月13日淪陷;侵華日軍其後在南京及附近地區進行長達6周有組織的大屠殺和姦淫、放火、搶劫等暴行。據戰後的南京審判戰犯軍事法庭判定,日軍當時集體屠殺有28案,屠殺人數19萬餘人;零散屠殺858案,死亡15萬餘人(共34萬人被屠殺),約2萬婦女遭日軍姦淫,三分之一南京被縱火燒毀。
中國抗日不可替代
日軍佔領南京後,華中派遣軍於1938年2月越過淮河,津浦鐵路北段日軍南下深入魯南,意圖南北合圍打通津浦線鐵路。中國軍隊以江蘇徐州為中心,並於山東、安徽、河南等省防禦侵華日軍。在這個日軍戰無不勝,妄圖佔領中國東北、華北、華東和華中主要城市之際,毛澤東於1938年5、6月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上演講《論持久戰》,當中毛澤東總結了抗日戰爭初期的經驗,並針對國民黨內部分人的「中國必亡論」和「中國速勝論」,以及中國共產黨內部分人輕視游擊戰的傾向,系統地闡述了實行持久戰以獲得對日勝利的戰略。毛澤東當時預估中國的抗日戰爭將分三個階段︰戰略防禦階段、相持階段、反攻階段,並建議國人在這3個抗戰階段應採取的對敵策略。曾東渡日本留學的林默涵回憶當年在《解放》週刊讀到《論持久戰》說:「毛澤東的《論持久戰》在最關鍵的時刻發揮了最關鍵的作用,指出了抗戰的前途和國家的命運。」當年《論持久戰》的分析和戰略堅定了全國人民抗日的信心!這個抗戰史實也值得多些港人了解。
還有一個抗戰史實值得港人認識的,就是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以1931年「九一八事變」為標誌,日本成為世上第一個法西斯戰爭策源地,早於義大利法西斯1935年侵略埃塞俄比亞,也早於德、意法西斯1936年干涉西班牙內戰,更早於德國法西斯1939年侵略波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同盟國確定了先歐後亞戰略,決定先集中力量擊敗德國,在亞洲戰場對日本採取防禦戰略。在日本進攻、中國防禦期間,中日雙方投入總兵力達400餘萬人,戰火遍及中國10多個省,戰區面積16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規模最大、較量最激烈的戰場。二戰期間,26個反法西斯同盟國在1942年1月1日簽署《聯合國家宣言》,1944年中美英蘇等國在華盛頓舉行會議,討論聯合國的組織結構和目標。在美蘇等盟軍的奮戰下,1945年德軍在歐洲戰場節節敗退;同年5月9日德國終簽署無條件投降書。歐戰結束後,美英中三國於當年7月26日在波茨坦發表聲明,對日本提出最後通諜,促其無條件投降,否則用三國軍力使日本武力及其本土毀滅。1945年8月6日美國投擲原子彈轟炸日本廣島,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並於9日出兵偽滿州,中國軍隊同時對日軍發動反攻,汪精衛傀儡政權隨後瓦解。日本天皇於8月15日向同盟國宣布無條件投降。
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國抗日戰爭開始最早,持續時間最長,抗擊日軍最多,在打敗法西斯的過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國抗戰的勝利創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國打敗帝國主義強國的奇跡,鼓舞了各地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國家解放的呼聲。同時,中國參與發起成立聯合國並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為戰後我們國家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國際大環境。忘戰必危!大家要教育香港下一代銘記抗日英烈為國捐驅的貢獻,承傳中華兒女的家國情懷和愛國精神,凝聚各界港人與全國人民一道推進中華民族的復興!
原圖︰無綫《新聞掏寶》截圖
作者︰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副會長 胡少偉博士
(文章為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幫港出聲》立場。)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