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博客

愛國者治港  選民不對立

胡少偉 2025年11月17日 13:19

胡少偉:什麼是民主?回顧泛民主派在香港社會的政治行徑,持續地製造議題强化部份選民對政府和建制的不滿,並兩次阻撓香港政制民主化的發展,他們本質不是推動香港的民主。香港特區建立了新的選舉制度後,不少前泛民領袖離港移居,相關的主要政團也陸續自行解散,那批心掛泛民的今後也不會找到當年的選舉氣氛。今後香港的社會和民主發展,只能靠以港為家的選民。愛國者治港選民一家人,12月7日投票日,大家一於去投票!



👇 記得Follow 我哋 👇

IG: instagram.com/silentmajority.hk/

FB: fb.com/silentmajorityhk

Weibo: weibo.com/u/6655322587

​​​​​​​YouTube: youtube.com/@silentmajority_hk

香港第八屆立法會選舉於2025年12月7日舉行,提名期內接共獲161份提名表,其中10個地方選區接獲51份提名,28個功能界別接獲60份提名,選舉委員會界別接獲50份提名。雖然各參與人正努力競選爭取選民支持,坊間有言談却說今時不同往日,投不投票好似意義不大;有港人有這種看法的原因之一是過往的選舉大都把選民分為建制與泛民支持者。為何大家覺得沒有泛民主派的選舉就沒有氣氛?筆者在此嘗試回顧特區立法會歷屆的選戰,供大家思考。

香港特區第一屆立法會選舉於1998年5月24日舉行,當天雖遇着滂沱大雨,但投票率仍高達53.29%,打破以往立法局選舉投票率的記錄。在第一屆立法會選舉中,以民主黨為首的泛民主派打著「重返立法會」的旗號參選,迫選民在建制和反建制的二分中表態。泛民主派在該選舉中總得票為979,199票,其得票比例60.52%,在20席地區直選議席中獲15席。2000年第二屆立法會選舉,泛民主派借鍾廷耀事件的發生,用「任用私人、黑箱作業」口號,去攻擊政府施政無能,將建制派參選人污蔑為保皇黨,其總得票率為60.56%,但總得票却下降至799,249票,在24席地區直選議席中獲16席。香港選民亦在不知不覺間被傳媒分為二派。

經歷2003年的七一大遊行,泛民主派籍反《基本法》二十三條,在當年11月區議會選舉奪下多席指標性席位。在2004年第三屆立法會選舉中,泛民主派提出「立會三十,香港新天」的訴求,其總得票1,096,272票,總得票率維持六成以上為60.52%,在30席地區直選議席中獲18席。2005年10月香港政制發展專責小組發表《香港政制發展第五號報告書》,李柱銘等4名泛民議員其後的11月29日與美國國務卿賴斯會面,討論香港政改及普選問題。泛民主派於12月4日舉辦「爭取香港普選大遊行」,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在遊行結束後進行民調,結果顯示:49.9%的受訪者表示總體接受現政改方案,28.9%的人表示不接受;56.3%的人反對否決現政改方案,35%的人支持否決。但泛民各議員依然對政改方案投反對票,令法案因未獲議會三分之二票數而令政改停步,使香港政制民主化停步。2008年香港特區第四屆立法會選舉地區直選投票率只得45%,比上屆低10%,泛民總得票減至900,084票,其得票比例亦略降至59.39%,與建制派的得票仍維持六四之比;但由於泛民主派今次分拆名單策略成功,泛民在地區直選取得19席,較上一屆多取1席。

為衝擊特區憲政,泛民主派於2009年發起「五區公投」運動,當年12月港大的民調顯示超過五成市民反對立會議員辭職,贊成的不足三成;五名反對派議員却不理民意,於2010年1月遞交辭職信並將立會補選視作為「變相公投」。梁家傑等5名辭職議員於是年4月7日報名參加補選;建制派因補選浪費公帑並有違《基本法》之嫌,沒有派人參與當年的補選。立法會2010補選只有約58萬名選民投票,總投票率為17.1%,比歷次立法會選舉的投票率明顯較低;可見大部份當時支持泛民的選民也不參與這極端的政治運動。2012年香港第五屆立法會選舉,投票率達53.05%,投票人數約183萬,首次有5席由民選區議員提名、不屬於其他功能界別的地區選民直選產生的區議會(第二),5個超級區議會議席中泛民主派贏得3個席位,建制派在這的得票有723,071票,得票率為45.43%。地區直選方面,泛民總得票降至56.24%,總計有1,018,552票;建制派因配票成功,地區直選議席比例由11:19變為17:18。然而激進泛民在是次選舉贏得8席,標誌著立法會內外進入非理性的抗爭階段,也意味著香港選民的對立情況進一步惡化。

為脅迫特區政府按泛民要求規劃2017年普選行政長官,戴耀廷早於2013年1月便提出要佔領中環,以癱瘓香港經濟心臟地帶去脅迫政府。隨後真普選聯盟成立,提出連英美都不合格的國際標準去要求政府落實「真普選」,並於2013年10月委託港大調查,得出62%受訪者支持公民提名。其實,特區政府當時還未就政改開始諮詢;及後的諮詢期內,泛民只質疑提名委員會的必要性,無論面對政改三人組、上海或深圳之行,泛民都沒有提出一套合乎《基本法》第45條條文的普選方案。仿照國際顏色革命的套路,泛民在2014年9月發起「佔領行動」,歷時79天的違法佔領破壞香港;曾高調說「以愛與和平」的行動,卻成為不守法的肆意霸佔道路。期間有130名警務人員受傷,不少於123人因「佔中」違法而承擔法律後果,被定罪的81人罪行包括非法集結、縱火、襲警、普通襲擊;暴力的潘多拉盒子被「佔中」打開,香港幾十年來和平示威的金漆招牌也被打破! 而港人爭取多時並得到人大常委會於2007年作決定:香港可在2017年普選特首的民主發展時間表和路線圖,亦因泛民變臉而告吹!

泛民主派人士為求闖入立法會享高薪厚祿,廿多年來口說爭取民主卻行反中亂港之事。據第五屆立法會(2012-2016年)的統計,會議總時數2,174小時,當中泛民議員在議會的「拉布」,包括要求點算法定人數高達1,478次,消耗逾220會議小時,佔總會議時數一成多,浪費公帑達9000多萬元;因法定人數不足而休會的則有18次。2016年的農曆新年旺角騷亂及立法會新界東補選後,政治素人以及本土派冒起,使香港政治光譜出現更對立的情況。第六屆立法會選舉,本土派、自決派連同原有的泛民政黨共獲1,193,061票,其總得票率為54.02%。而建制派在2016年立法會選舉中總計得871,016票,其總得票率為40.17%,在35席地區直選議席中取得16席,建制派在超級區議會總得票801,797票,得票率則為41.98%,獲2席。為了取悅激進選民,多名選舉勝出的候任立會議員,無視法例對公職人員就任宣誓的要求,在2016年立法會宣誓時鬥做show,引發宣誓風波,並引致人大常委會於2016年11月主動就《基本法》104條釋法。無風起浪,泛民是次衝擊特區憲政紅線,經政府檢控和法院的宣判,共有6名泛民勝選者先後失去了議席,本土派和自決派進一步激化支持者。

2019年反逃例黑暴潮,激進的抗爭搞手煽惑普羅大眾,原是泛民主流的「和理非」讓位於「攬炒」派和分離主義;少數極端分子為求上位,勾結外力在港進行顏色革命,持續多月抗爭暴力脅迫政府和威脅市民的人身安全。據警方資料,自2019年6月起在反逃例被捕的示威者共10,260人,被檢控的罪行包括涉嫌參與暴動、非法集結、傷人、襲擊致造成身體傷害、普通襲擊、縱火、刑事毀壞、襲警、阻礙警務人員執行職務及藏有攻擊性武器等。幸好,中央果斷出手、人大常委會於2020年6月立了《港區國安法》,規管了恐怖活動和勾結外國勢力兩罪行,黑暴「攬炒」再起不易。其後,全國人大於2021年3月通過《關於完善香港特別行政區選舉制度的決定(草案)》,修改了《基本法》附件一和附件二,明確只有愛國者才可參加香港特區的選舉。2021年第七屆立法會選舉,有些泛民KOL呼籲採取公民抗命和不合作運動,拒絕派員參選立法會選舉,令不喜建制派的選民不去投票,使上屆立法會選舉投票率大跌。

但什麼是民主?回顧泛民主派在香港社會的政治行徑,持續地製造議題强化部份選民對政府和建制的不滿,並兩次阻撓香港政制民主化的發展,他們本質不是推動香港的民主。香港特區建立了新的選舉制度後,不少前泛民領袖離港移居,相關的主要政團也陸續自行解散,那批心掛泛民的今後也不會找到當年的選舉氣氛。今後香港的社會和民主發展,只能靠以港為家的選民。愛國者治港選民一家人,12月7日投票日,大家一於去投票!

作者:教聯會副會長 胡少偉

 (文章為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幫港出聲》立場。)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