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博客

正確理解「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的內涵

溫凡 2022年02月25日 18:30

溫凡:「總結起來,不論是從宏觀的社會文化對於長幼的關注,還是客觀的居住條件使得居家抗疫不可行,香港都不可能也不應該走上『躺平』的道路。」



「筆者相信,在中央的支持下,只要香港統一思想,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就一定可以戰勝疫情。」



👇 記得Follow 我哋 👇

IG: instagram.com/silentmajority.hk/

FB: fb.com/silentmajorityhk

Weibo: weibo.com/u/6655322587

Youtube : youtube.com/silentmajorityhk

自從1月5日香港發生新病毒株Omicron疫情以來,變種病毒傳播迅速,對香港社會和經濟造成了巨大的衝擊。

習近平總書記亦就支援香港抗擊第五波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香港特區政府要切實負起主體責任,把盡快穩控疫情作為當前壓倒一切的任務。鐘南山院士也在2月21專門錄制視頻向香港市民加油打氣。他表示,雖然Omicron傷害力有所降低但中國內地和香港特區對待COVID-19的指導思想是「生命至上,健康至上」,我們不會容忍自然感染導致大量長者死亡,所以我們的政策仍然是爭取動態清零。

筆者認為,鐘南山院士恰恰點出了香港今日沈淪第五波疫情的原因之一:思想不統一。

毫無疑問,在第五波疫情之前,香港社會內部對於抗疫思想存在兩種分歧:一是參照內地模式「動態清零」,二是參考西方社會「與病毒共存」,為了經濟發展而選擇放開限制,選擇「躺平」。前者需付出巨大的經濟代價,後者則看上去很美。

不能否認的是,香港社會的確一度存在很強的「躺平」聲音,他們認為Omicron只是大號流感,不足為懼。然而第五波疫情的現實打破了這樣天真的幻想。「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即使是同樣的病毒,在不同的時空社會文化背景下,也會產生南轅北轍的效果。

西方國家之所以選擇「躺平」,既有客觀條件限制包括抗疫物資缺乏導致的無奈,亦有個人主義泛濫下,輕視疫情的深層次文化原因。由於前幾波疫情病毒威力強大,這種輕視也讓西方國家在抗疫中付出巨大的社會和生命代價。

而Omicron則有所不同,數據表明患者相對來說症狀較輕,主要在鼻咽及大氣道,肺炎的發生率相對較少,死亡率較低,更接近於季節性流行性感冒,此時這種對於病情及症狀的輕視的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西方社會的防控壓力與恐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達到所謂的「共存」效果。

但病毒絕不是沒牙老虎,其對於老年人的傷害依然很大,正如鐘南山院士所引用的英國數據:「根據英國衛生安全局(UKHSA)2月初發表的統計,60-69歲2.65%,70-79歲9.87%,80歲以上21.0%」。這一數字的確驚人。

也許在西方「everyone on its own」的文化中,這樣的「躺平」可以成為一種選擇,但在深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文化浸染的香港,這絕對是不能承受之社會成本。香港65歲以上老年人口佔比接近20%,近144萬人。同時,老年人疫苗接種比率偏低,面對病毒更加脆弱。

此外香港的人口密集程度,也使得更容易出現家庭傳播及社區傳播。香港人均居住面積僅僅為161平方尺(不到16平米),即使是推行「躺平」式居家隔離,也難以像西方國家那樣擁有獨立空間。確診居家隔離傳染同住家人,已經成為此輪疫情傳播的主要源頭之一。

同時對於疫情的重視,使得香港一旦出現社區傳播鏈,會給整個醫療系統帶來難以想象的壓力。因此我們看到,當第五波疫情來襲之時,香港頓時出現了醫療資源擠兌的問題,每日新增病例如幾何級數般遞增,數萬名感染者滯留社區,不少無症狀感染者確診之後仍想去醫院急症室就診,在被無力承受的醫療系統拒之門外之後只能返回居家隔離,反而成為了流動播毒的隱患。

蕭瑟寒風中露天躺在醫院外的患病老人,相信牽動著無數關注香港的人的心。

總結起來,不論是從宏觀的社會文化對於長幼的關注,還是客觀的居住條件使得居家抗疫不可行,香港都不可能也不應該走上「躺平」的道路。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仍然應該是香港抗疫指導思想的唯一選擇。

在中央政府與港府多次強調香港需要以「動態清零」為抗疫目標時,卻仍然出現了一些這樣的言論:內地抗疫成功的經驗,由於種種原因,難以在香港完全複製。

這樣的言論本身的確有一定的道理,但絕不應成為懈怠推責的借口。與內地有效的行政體制相比,香港慣於小政府大市場,很多事情都是寄希望於市場的力量完成。但這樣的極端疫情衝擊正是市場失靈的經典案例。正如夏寶龍主任在深圳會議中提到,非常時期要有非常之舉。在嚴峻的疫情下,如果還不能打破思維中的條條框框,則完全無法避免悲劇的進一步發生。這也與「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則相違背。

在來勢洶洶的疫情面前,靠香港自身的確有種種限制,難以完全複製內地模式,例如整體封城下基層物資的配送能力,或者是快速興建方艙,做到大規模「應收盡收」的能力。

但是如前所述,香港也不可以完全的倒向「躺平」。香港無法承擔犧牲部分社區成員,換取「群體免疫」成果的代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意義也就在於此:「盡最大可能,一個都不能少」。

因此擺在香港面前只有一條路:在結合自身實際情況下,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為原則,探討出一條「一國兩制」特色的「動態清零」之路。

例如,香港難以做到完全禁足式封城檢測,那是不是可以探討分區封閉並且利用市場的能力解決物資配送問題?

在已經開始修建臨時方艙醫院,徵用酒店及校舍做隔離及檢測設施的情況下,是否可以繼續探討徵用郵輪及會展等大型設施的能力?

同時在公立醫院醫療系統恢復正常運轉之前,是否應該為在家的初步確診者提供更清晰的指引和物資支持?私立醫院可能由於對於傳染病設施準備不足等原因,導致無法大量收治病人,那是否可以利用科的力量,動員私立醫院醫生為在家初步確診者提供遙距服務,亦可以減輕初步確診者的心理壓力,及提供一定程度的心理支援。

此外政府應當就市民關心的問題加強溝通,緩釋市民的情緒。例如每日重症及死亡案例之具體情況,及市民最關心的隔離設施建設情況,目前整體規劃的容量如何,每日進度如何,部分設施如會展中心等與各方溝通協調情況如何,以讓市民對隔離收治能力的進展有信心,亦是心理支援和增強抵抗力的形式。

誠然,我們目前已經欣喜的看到,商界已經行動起來為基層提供支持,新世界旗下的新創建集團近日宣布將捐出1萬台血氧計,用於在家等候的市民檢測身體狀況。同時特區政府也宣布加強檢測能力,準備全民檢測的計劃。一系列更加積極的動作無疑是好的信號。

筆者相信,在中央的支持下,只要香港統一思想,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就一定可以戰勝疫情。

原圖:https://epaper.tkww.hk/a/202101/22/AP6009ec6de4b07ecdffea6bd0.html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