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香港,即使知道通識科有壞影響,卻似乎未必一定了解香港通識科的由來。本文一談。細談之前,必須清楚指出,「通識教育」與「香港中學通識科」並非完全相等,甚至可以說,是兩件事來的!
先說第一件事,通識教育。通識教育是抽象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向,沒限定該如何落實。我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就加入通識教育理念辦大學。如何落實呢?我們有學分制,畢業要修滿的學分之中,要有一個小比例是非本科學分。舉例,我是中文系學生,就要選修其他學系的科目,例如生物化學學系的課。而生物化學學系會因應中大的通識理念,特別設計一些程度較淺的課給外系學生修讀。當年,我就曾修讀曹宏威博士的生物化學課。而中文系也會開一些可計入通識學分的課,例如中國思想史,中文系及外系學生都可以修讀。
中大用需要學生修讀本科以外的學科,來達致通識教育的目的,讓學生有跨學系知識。而在我那年代,中大還有主、副修制度,盡量令大學生不是只專精自己的課業。我當年主修中國語文,副修中國音樂,考樂器演奏。
像中大這種通識教育,我、乃至大部份人非但不反對,還十分支持。無非是要你擴闊知識面而已。以下談另一件事,就是香港中學的高中通識科。且注意,香港中學行的通識,是一個科目;而且是沒有課程歷史可參考的新科目。且由這科目些生的背景及來龍去脈開始說起。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的中學及大學,基本上源用英式三二二三學制,即三年初中、兩年高中,中五就是中學畢業;想考大學,就多讀兩年預科,之後考三年制大學。香港大學從前就是三年制。中大才是四年制,於是有中文學校開設一年制的預科。總之,發展至2009年,香港學制統一為三三四制,跟美國、加拿大、台灣乃至中國大陸等地一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之後四年大學。香港大學在2009年部份本科學位行4年制,過渡至2012年,全部本科學位行4年制。由於高中由兩年改為三年,就為高中課程迎來了改革的契機。
2009年的三三四制會有諮詢和討論的過程。討論及研究早於千禧年前後已展開。我有朋友美好地以為,都回歸了,是否可以透過課程改革將中史列為必須科呢?結果美好的期望落空,教育統籌局(簡稱教統局)另有新搞作。2004年,教統局發表三三四學制諮詢文件;高中新課程剔除了部份過時的科目,而必修的,除中、英、數,爆出一個全新的通識科。必修也者,是考大學要計分的科目。
當時,整個社會反對高中通識科的聲音很強大。反對者包括在職中學校長、大學講師,以及教育專業學者。因篇幅所限,以下只集中談我參與的那部份。我是2004年教統局推出諮詢文件時,便與關心教育的朋友及一些退休校長大力反對通識科。當時我們開研討會,甚至在最絕望時,大家湊錢出全版廣告反通識科。我跟同道朋友深切明白,我們不反通識教育的理念,但反對暗藏危險、離亂無章的通識科。通識科最初推出時有二十多個單元,內容極龐雜。而最令人擔心是當中「今日香港」這單元。這單元現時仍然存在,時事討論佔相當重的份量。對學生成績只屬中等程度或以下的學校而言,要認識及討論時事,可以用甚麼做教材呢?又以甚麼為知識基礎及判斷標準呢?可以肯定,香港中文報紙剪報是學習材料之一。發展至今日,不用多解釋,大家都知道是甚麼結果了。
高中通識科是個很奇怪的科目。它的推出,羅范椒芬,乃至主力負責課程發展的教統局高層陳嘉琪博士要負最大責任。陳嘉琪博士對香港教育改革的功過,值得日後好好檢視。總之,2004年諮詢文件出來後,某些人完全不理會外界對通識科的擔心及意見反彈,也不理會其實他們回應不了外界對這必修科的質疑。就在龐大的反對及質疑聲中,一個內容體統不嚴格,不設固定課程,沒有學科發展軌跡可參考的全新科目,而且是高中必修,就如此這般地被正式落實推行。這個科不是必然有教科書的,如果有出版社出版,教育局會審批,學校可以買;但是,因為涉及最新的香港及世界時事,書是跟不上的,所以同時容許學校自編教材。大家可以想像,如果遇上有政治立場的教師,由他去編教材及帶討論,後果大概可想而知。在一個訪問內,一位參加佔中,現在提倡港獨的年青人,親口說自己是第一屆通識科學生,是因為通識科而從此「關心時事」。一個沒有課本的必修科,而且引入大量時事討論,我認為是為教育大開中門,令魑魅罔兩可以自由出入。
對於高中新課程的通識科,我跟朋友反對到最後。只可惜,通識科如常在2009年全面在中學落實,成為中英數之外第四個必修科。三三四新課程2009年推行,2012年進行第一屆考試,名為香港中學文憑試(Hong Kong Diploma of Secondary Education Examination),簡稱「文憑試」或「DSE」。從前的香港高級程度會考及香港中學會考取消。而第一屆通識科考試,也在2012年進行。
相信大家現在已清楚來龍去脈。在此做個總結:因為學制改為三三四制,即三年初中、三年高中、四年大學。高中由兩年變三年,這改動令高中課程需要改革。很可惜,回歸後的這次課程改動,不是將中史納入必修,是多了一個無科目發展往蹟、全新的通識科。這科目分為六個單元,當中「今日香港」經常被「別有懷抱」的教師利用。在過去十多年間,透過「今日香港」單元,不少人向香港青少年灌輸庸俗簡單化的普世價值。整個通識科沒規定必須按課本授課,隨機到可以由該校老師自編教材。此舉既辛苦了好教師,因為將出版社做的工作都推到他們身上,也令教學內容存在極度不穩定性,內容及立場因施教者而大異。
香港的中學通識科,是個先天設計有謬誤的科目,沒可能透過優化而有所改善,是課程結構有問題。如果可以進行課程檢討,對通識科只有一個建議:改為非必修、不用考試。
是時候救救孩子、救救中學教育,也救救香港。
原圖:http://www.stmc.edu.hk/2013/06/%E9%80%9A%E8%AD%98%E7%A4%BA%E7%AF%84%E6%95%99%E5%AD%B8/;
http://news.takungpao.com/hkol/topnews/2016-04/3304809.html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