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剛發表的施政報告,談到特區政府對香港與一帶一路和大灣區的構思和配套措施,包括政制及內地事務局之下設立大灣區發展辦公室,專責協調相關中央部委及廣東省和澳門政府,協助港人港企發掘更多發展機遇,但似乎未提及本港院校的角色。
回歸以來,香港大學、中文大學、科技大學和城市大學相繼打入世界大學排名榜50強,港大牙醫課程全球第一,科大EMBA課程世界排名更八連冠。《大公報》報道公開大學教育及語文學院院長張國華認為,大灣區最好的大學都集中在香港,香港有能力兼有優勢為大灣區培育人才,這是香港發展成為教育樞紐的契機,政府應推動社會作理性討論以尋求共識。
千禧年間特區政府曾提出打造教育樞紐,一度鼓吹「教育產業化」,可惜只流於口號。發展教育樞紐的第一步,就是香港市民願不願意接納更多大灣區的學生來港讀書。「如果港人接受,特區政府適宜擔當疏導角色。香港高校不可能也不應該只着眼於培育本地人才。最弔詭的問題是,一談教育產業化,社會分歧極大。」張國華批評,社會以至民意領袖(例如立法會議員)不要只顧着只培育本地人才,甚至視多收內地本科生和研究生是所謂「大陸化」。
張國華認為,一帶一路是國家的倡議,涉及未來幾十年的發展,香港要參與,當前要務是先由大灣區入手,大灣區九市聯同港、澳兩個特別行政區,人口超過6600萬,經濟規模超過1.3萬億美元,極有潛力成為具最高競爭力的灣區城市群。他認為香港只有參與推動大灣區發展,才有力與上海競爭。更好地培育人才靠政策,這方面,政府需要説服立法會,鼓勵社會進一步討論。政府部門也要改變只求面向英文世界的思維。
原圖:http://www.ust.hk/wp-content/uploads/2016/11/P14509_01_0391.jpg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