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觀點

太空艙床位VS納米新樓盤

蔡志忠 2016年10月27日 14:10

蔡志忠:



“發展商興建此類納米盤,一方面是迎合市場的需求,小面積單位主要的銷售對象,當然是首次置業的年輕人,他們不受政府辣招雙倍印花稅的影響。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市區土地難覓,收購重建過程長久而困難,能夠發展的土地面積都比較小,自然蓋出來的房子面積也比較小。可見將來,於港府的移民政策和房屋政策底下,港人的居住面積還會愈來愈小。”

社會進步,經濟發達,然而人們卻愈住愈小,這種現象在先進的都市裏最為常見。香港寸金尺土,居住面積之小,世界聞名,真的是沒有最細,只有更細。

近日西環一個「太空艙」式床位招租,再度引起社會關注。床位闊約3.5呎,高約4呎,剛好夠一個人平躺,供一個成年人坐直,然而租金卻非常昂貴,直達每月5,100元,有可能是全港最貴床位。這樣一個659呎的單位,投資者把它分間成20個太空艙,總租金每月超越10萬元,回報變得相當可觀。

香港傳媒形容劏房是人間悲劇,然而劏房一般有100至130平方呎,可是太空艙只有25至30平方呎,那不是更是過着非人生活!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劏房的存在源於香港的移民政策,居住在劏房裏面的人,有8、9成是新移民,他們多數是以家庭團聚為由申請來港定居,由於來港生活不夠7年,未能申請入住公屋,惟有暫居劏房,現在租金進一步上升,看來也只住得起太空艙了。

港府政策下 居住面積趨細

劏房的問題是不能解決的問題,除非港府政策作出重大改變,讓新移民提前上樓,這關乎資源分配問題,目前似乎是不可能的。很多最低層的市民,尤其是新移民,因為租不起住宅劏房,轉而租進工廈劏房,貪其租金便宜,可是近來政府打壓工廈違契,矛頭對準工廈劏房,這些工廈住戶惟有回到住宅劏房市場。這樣一來,劏房即時供不應求,也衍生出呎租更昂貴的太空艙床位。

不讓劏房專美,地產商也發展起迷你新盤,如何文田加多利軒起居廳(不計廚房、廁所)面積只有61呎,北角尚譽起居廳約60呎,還有跑馬地興建中的「納米盤」,如果要擺放家具、床、衣櫥等,非得花一番心思不可。

發展商興建此類納米盤,一方面是迎合市場的需求,小面積單位主要的銷售對象,當然是首次置業的年輕人,他們不受政府辣招雙倍印花稅的影響。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市區土地難覓,收購重建過程長久而困難,能夠發展的土地面積都比較小,自然蓋出來的房子面積也比較小。可見將來,於港府的移民政策和房屋政策底下,港人的居住面積還會愈來愈小。

作者蔡志忠是亞洲地產董事總經理

(本文原載於經濟日報,經作者授權轉載。)

原圖:http://hd.stheadline.com/news/daily/pp/496350/; https://hk.news.yahoo.com/%E5%A4%AA%E7%A9%BA%E8%89%99%E7%B1%A0%E5%B1%8B%E5%90%B8%E5%B9%B4%E8%BC%95%E5%AE%A2-225152671.html

原文:經濟日報 2016-10-26 專欄

http://paper.hket.com/article/1526942/%E8%94%A1%E5%BF%97%E5%BF%A0%20-%20%E5%A4%AA%E7%A9%BA%E8%89%99%E5%BA%8A%E4%BD%8DVs%E7%B4%8D%E7%B1%B3%E6%96%B0%E6%A8%93%E7%9B%A4?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