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豐銀行提出以每股作價155港元,私有化上市超過半世紀的恒生銀行,等於要動用1061億港元向其他股東收購37%股權。有人認為匯豐銀行此次的收購行動,是為了處理恆生銀行的不良資產,對市場產生不利影響。筆者反問,難道匯豐銀行沽售恆生銀行,對市場才是利好嗎?其實,這是一件非常顯淺的事情,匯豐銀行以溢價30.3%私有化恆生銀行,動用巨款真金白銀作出投資,當然是對香港前景投下信心一票,淡友們不要一廂情願地什麼都唱跌。
筆者認為匯豐之所以收購恆生,主要的原因是一個字「平」!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排名在三甲之內,是世上最安全的資金避風港,如今香港銀行的M3貨幣供應量有近20萬億元的歷史新高,僅僅靠這些存款來賺取息差,就已經足夠讓銀行發大財。更何況香港銀行是最受政府保護的產業,絕對不容許虧損或倒閉,向來要獲取香港銀行牌照都是難上加難的事。恒生銀行屬於香港四大銀行之一,品牌價值彌足珍貴,即使近年壞帳不少,去年仍然賺得近190億港元利潤。
匯豐私有化恆生 投香港信心一票
在過去金融市場沒有那麼興旺的時候,一些品牌效應較小的銀行,如:永隆銀行,在2015年被招商銀行私有化時,溢價約為35%-40%;創興銀行,在2018年被越秀集團私有化時,溢價約為40%-50%。今天,香港金融市場非常蓬勃,恒生銀行這麼大的牌子,被出價收購的溢價只是30.3%,當然算便宜了。不過,雖然私有化的出價不高,但是成功的機率卻挺高,因為匯豐本身就擁有恒生63%的控股權,如果合共有75%股份的人同意就能成事,也就是說,只需要再爭取12%的股民支持。如果我是小股東,我會賣掉溢了價的恒生,再去買入跌了價的匯豐,反正兩只股票相差不多,論派息和升值似乎匯豐更佳。
另一方面,匯豐雖說不是因為壞帳才私有化恒生,但也絕對有趁機收購的意圖,有壞帳讓人覺得將來盈利受壓,小股東願意出售的機會就越大。至於壞帳,銀行當然想盡快處理,自從匯豐派出新CEO到恒生,大家都明白是怎麼一回事了。匯豐銀行加大投資香港是好事,盡快清理不良資產更是好事,相信所有長期在香港生活、工作和營商的港人,都希望香港人財富健康。香港的優勢很明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IPO集資世界第一、五所世界百強大學、大量資金和人才湧進,這些都足以讓香港持續繁榮。
對於匯豐指將來會維持恒生的品牌和獨立性,筆者十分贊同。建立一個品牌不容易,打造一個近百年的知名品牌更加不容易,沒理由輕易將其除名。匯豐與恆生業務性質相近,可是作風和態度有分別,匯豐比較嚴謹,恒生比較進取,雖然客戶有重疊情況出現,但也由於兩家銀行處事作風有些不同,正好互相彌補對方的短板。那麼為何金融市場異常興旺,物業市場還有大量不良資產?歸根到底是政策問題,政府對金融市場甚為寬鬆,相反對商業地產,尤其是大額物業按揭貸款監管很嚴。
過去幾年,商業地產市況嚴峻,回應巿場的救市呼籲,港府多次放寬按揭成數,如今根據金管局的指引,商業物業可以做到7成按揭貸款。然而,政策未能如實傳達下去,商業樓宇要獲得銀行按揭十分困難,別說7成貸款不可能,5成都不會批准。據聞真正原因,並非銀行不肯借款,是金管部門的中下層官員非常堅持原則,不肯批準銀行貸款,一旦發現有銀行貸款予商業物業,就馬上立案逐個調查按揭個案,所謂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銀行寧願少做一些生意,也不輕易批準相關按揭。也由於這個原因,引致商業地產交投緩慢,嚴重阻礙不良資產轉為優質資產的進程。金管當局應重視此等現象,根據指引適當放寬按揭,讓市場回到正軌。
作者:亞洲地產創辦人、香港專業地產顧問商會榮譽會長 蔡志忠
(文章為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幫港出聲》立場。)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