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博客

去殖之外 更要重愛國教育

說書人 2025年08月01日 20:00

說書人Blog:年輕人是未來的主人翁,政府理應做好愛國教育,令每一代人都培育出愛國心,同時要面對、認知歷史的真貌,不要對殖民時代生出無論的幻想,這樣才做到不刻意去殖而成功去殖。



👇 記得Follow我哋 👇

IG:instagram.com/silentmajority.hk/

FB:fb.com/silentmajorityhk

Weibo:weibo.com/u/6655322587

YouTube:youtube.com/@silentmajority_hk



#幫港出聲 #說書人 #去殖之外 #更要重愛國教育

香港回歸已經28年,英國對我們而言,已由過去的「宗主國」變成今日的「外國」,已故的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亦由「事頭婆」變成洋婆婆。我們不再是英國的殖民地了,不過,在百多年的港英政府治下,香港仍然留有不少殖民色彩,例如很多以英國王室、高官譯名命名的街道。

較早前,立法會議員何君堯就提出,這些以英國王皇室或殖民地官員命名的地方、街道及公園,對香港而言就如「詛咒、催眠」,造成一定的傷害,建議一一改名。

不過,行會成員、資深大律師湯家驊就表示不敢苟同,認為這是香港特色及歷史一部分,令人更加珍惜「一國兩制」。

到底改抑或不改?雙方各有自己的意見,不過,日前行政長官李家超出席施政報告地區諮詢會一席話,則令人有更深入、清晰的想法。

有巿民就去殖化問題向李家超提出,認為對維多利亞公園等地方改名的建議感到徬徨,認為會影響「一國兩制」的地位,增加爭議,不如先做好國民教育,例如中國新時代發展的成就展覽等。

李家超回應指,對於過往歷史,我們應要勇於正面面對,站高望遠,建立自信心而推動愛國主義教育。在推動青年發展方面,要讓他們更加認識在「一國兩制」之下,帶給我們的發展機遇,以及我們的根和文化是甚麼。

李家超這番言論,提醒了我們,要勇於面對歷史,香港回歸了國家懷抱,不再受制於英國的淫威,去殖固然重要,但在改街名之外,我們不是更應該做好愛國教育,培養青少年人對國家的認知、對國民身份的認同嗎?

本港法例仍存在不少「女皇陛下」、「總督」、「國務大臣」等帶有殖民性質字眼,在《成文法(雜項規定)條例草案》下,理應要移除,不過,對於街名、地名,改與不改,都應該寫入史冊中,讓青少年對這段國家遭受外侮,香港被割讓成殖民地的歷史,有更深刻的認識,知道我們當日受到如何不平等的待遇,以免他們受到不必要的煽惑,走上「戀殖一代」的同樣道路。

年輕人是未來的主人翁,政府理應做好愛國教育,令每一代人都培育出愛國心,同時要面對、認知歷史的真貌,不要對殖民時代生出無論的幻想,這樣才做到不刻意去殖而成功去殖。

(文章為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幫港出聲》立場。)

原圖:星島日報

https://image.hkhl.hk/f/1024p0/0x0/100/none/719b296a2b93a3552503fa9c1f585210/2023-06/P1_10.jpg

https://image.hkhl.hk/f/1024p0/0x0/100/none/3a5b4cbefe1d3524ee5ef71c2fd690e6/2024-08/4375FE43904E47C4B3B840F94C58B394_O.jpeg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