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充勞工優化計劃」自2023年9月底改名推行,紓緩不同行業人手短缺的問題。近日港府公布,本港失業率為3.5%,但飲食業達到6%,有勞工界聲音認為,「補充勞工優化計劃」應暫停涉及侍應等工種。
飲食界立法會議員張宇人聯同業界代表昨(7月23日)召開記招,講述相關問題。張指出,如果本地飲食業人手足夠,根本不會考慮輸入勞工;又提出若能及早輸入外勞,或可使業界避免倒閉潮。飲食業職工總會權益總幹事招冠聰向傳媒回應質疑,輸入外勞與倒閉潮沒有必然關係,認為問題不單是請人難,更是「留唔到人」,呼籲業界思考如何改善福利待遇留人。
張宇人:食品及服務質素受到影響
記者會上,張宇人指出,香港飲食業人手缺口有5至6萬人,截至今年5月,已輸入約2萬名外勞,缺口仍然很大。有指外勞人工較低,僱主希望節省開支,但張宇人解釋,外勞薪酬須符合本地入息中位數的標準,不比本地勞工低,而且僱主需為外勞承擔每月400元的再培訓、醫療費用。
對於香港食肆屢被質疑服務質素欠佳、無新意,張宇人認為,因為人手不足,現有員工已經在超負荷工作,「愁眉苦臉」,假如可以及早輸入外勞,「服務一定做得好」;同時,外勞一般較為年輕,他相信外勞可為飲食業注入新動力;他又認為這樣可能可避開倒閉潮。他表示,一些外勞在內地工作過,輸入這些外勞,可以把內地的菜式帶過來。
目前,「補充勞工優化計劃」要求,僱主必須就每宗申請的空缺進行四星期本地招聘,優先聘請合適的本地勞工填補空缺。張宇人質疑,當局是否需要保留這個要求。
招冠聰:保留本地招聘四星期要求
招冠聰則認為,輸入外勞及倒閉潮,兩者並沒有必然關係,質疑一間食肆的服務及出品有多好,也不代表它不會結業;又引例指有些主力做遊客生意的食肆,也是服務質素欠佳,惟依然有不少人幫襯。他又向傳媒指,飲食業輸入外勞數量,為各行各業中最高,但是飲食業的失業率也較高,本地勞工願意做散工,也存在很多「長散」,質疑不存在招聘困難。
招冠聰指,當前的問題並不單單在於請人難,更加是「留唔到人」,呼籲業界思考改善福利待遇留人。對於聘外勞前需於本地招聘四星期的要求,招認為不只要保留,同時需加強保障本地勞工,應要求僱主在不同平台刊招聘廣告,並建議當局可與招聘公司合作。
對於香港招聘及勞動力問題,你有何意見?自己又有何有關招聘或者求職的特別經歷?歡迎留言與我們分享。
記得Follow我哋
IG:instagram.com/silentmajority.hk/
Weibo:weibo.com/u/6655322587
YouTube:youtube.com/@silentmajority_hk
原圖:Now新聞截圖、點新聞
https://www.dotdotnews.com/a/202203/16/AP62314789e4b0adad9d27d585.html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