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博客

我哋嘅香港:誠信底色與多元現實交織下之審視

劉瀾昌(博客) 2025年04月12日 12:00

劉瀾昌︰「總體而言,香港還是一個整體上具有較高誠信的城市,誠信貫穿其法律、商業和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然而,個別不誠信現象的存在也不容忽視,這些問題需要透過進一步加強法律監管、道德教育以及社會監督來解決。只有不斷強化誠信建設,香港才能在未來的發展中繼續保持其獨特的魅力和競爭力,在國際舞台上綻放更加耀眼的光芒,讓誠信真正成為香港永不褪色的金色招牌。」



👇 記得Follow 我哋 👇

IG: instagram.com/silentmajority.hk/

FB: fb.com/silentmajorityhk

Weibo: weibo.com/u/6655322587

YouTube: youtube.com/@silentmajority_hk

要問我們的香港是不是一個誠實的城市,這真是一個世界級的難題。因為,很難找到量化的指標,不似經濟自由度、競爭力這些國際上長期評判的課題,有了一套成熟的、公認的可以量化的指標。故此,這是主觀性極強的話題,必然是百分之一千的「見仁見智」。作為一個香港人當然感情上不能唱衰「我哋大家」的家,但是有問題不講反而害了大家,知恥而後勇,洗了邋遢更可以乾淨上路。

近日,政府在公布新的公屋政策中顯示,儘管多數申請者秉持誠信原則,但仍有為了取得公屋資格而進行欺騙的現象,包括瞞報資產、收入以及隱瞞擁有房產等等。2024 年香港房屋署就查處了多起公屋申請詐欺案件,部分申請者透過偽造文件、虛報資訊等手段,騙取公屋資源。固然這樣的行為只是少數,但卻對公屋資源的公平分配造成了不良影響,損害了真正有需求者的利益。在商業領域,雖然整體誠信氛圍濃厚,但也存在一些不法分子進行商業詐騙的行為。在藥材買賣中,「以両代斤」報價等手段欺騙消費者,更是杜絕不了,時不時就「死灰復燃」。這種行為嚴重違背了商業道德和誠信原則,不僅損害了消費者的權益,也給香港的商業聲譽帶來了極廣泛的負面影響。還有一些不良商家在販售商品時,以次充好,欺騙消費者。例如在旅遊景區附近的一些店鋪,將普通的紀念品標上高價,以虛假宣傳的方式誤導遊客購買。

事實上,不誠實的現象涉及面還是不少的,尤其值得警惕的是,各種詐騙案有上升趨勢。根據警方統計,2023年香港錄得逾4萬宗詐騙案件,同比上升逾40%,主要涉及投資詐騙、網購騙局及「釣魚」攻擊,部分犯罪團夥利用跨境漏洞運作。

香港制度 自我糾錯

不過,值得肯定的是香港制度「具備自我糾錯機制」。根據「透明國際」的《2023年清廉指數》,香港在180個地區中排名第14,得分75,雖低於新加坡,第5位,但仍高於大多數經濟體,顯示其整體廉潔度受認可。  

令人欣慰的是,香港擁有健全的法律體系,這為誠信社會的建構提供了堅實的保障。其法律對商業詐欺、不誠信行為制定了明確且嚴厲的懲處措施。完善的公司法、合約法等法律法規,像一條條堅固的繩索,規範市場主體的行為,確保交易在公平、誠信的軌道上運作。在香港,一旦企業或個人違反誠信原則,面臨的將是法律的嚴懲,包括高額罰款、監禁等,這使得人們在行事時不得不將誠信二字牢記心間。

商業活動中,大多數香港企業和商家都將誠信視為立足之本。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和貿易樞紐,商業往來頻繁,聲譽對企業而言就是生命線。以恒生銀行的創立者何善衡為例,他提出「服務大眾,人客至上」 的經營理念,制定一系列服務守則,要求員工勤懇盡職、反應敏捷,培養忍耐、忠誠、整潔及樂於助人的精神。顧客踏入恒生銀行,會得到職員熱情招待與協助,如代填表格、引介至適當櫃枱等。這種富有人情味的周到服務,拉近銀行與社會大眾的距離,贏得廣泛讚譽,也體現香港商業誠信經營的理念。

許多國際知名企業選擇在香港設立分公司或開展業務,正是看中了香港良好的商業誠信環境。在香港的街頭,隨處可見經營多年的老字號店舖,它們憑藉著世代傳承的誠信經營理念,贏得了顧客的信賴和口碑,成為香港商業誠信的鮮活例證。像「陳意齋」,這家有著近百年曆史的老字號,一直秉持著誠信經營的理念,堅持選用優質食材,製作傳統的中式糕點和涼果。無論是原料的採購,或是製作工藝的把控,都嚴格遵循標準,絕不偷工減料,因此深受本地居民和遊客的喜愛。

教育注重道德培養

香港的教育體系也十分注重對公民道德品質的培養,誠信是其中強調的重要價值之一。從學校教育到家庭教育,誠信的種子從小就播撒在孩子的心中。在學校裡,學生被教導要誠實守信,抄襲、作弊等行為會受到嚴厲的批評和懲罰;在家庭中,父母也會以身作則,透過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小事,向孩子傳遞誠信的重要性。例如,香港一些學校會定期進行誠信主題的班會和活動,透過個案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讓學生深刻理解誠信的意義和重要性。家長也會在生活中注重對孩子誠信品質的培養,如承諾孩子的事情一定會做到,教導孩子在與他人互動中要誠實不欺。這種長期的教育薰陶,使得誠信觀念深植於香港市民的心中,成為他們日常生活和社會互動中自覺遵循的準則。在公共事務方面,香港市民大多能自覺遵守規則,展現出較高的誠信素養。以大眾運輸為例,市民自覺排隊候車、購票,很少出現逃票等不誠信行為;在圖書館借閱書籍時,也能按時歸還,愛護書籍。

內地地域廣闊,不同地區有著各自獨特的民風民俗,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善良、勤勞、誠信、友善等價值觀,在內地廣大人民群眾中代代傳承,整體上展現出淳樸、熱情的民風。在一些內地城市,鄰里之間互幫互助,誠信待人,形成了溫暖和諧的社區氛圍。而香港由於其國際化的特徵和特殊的歷史背景,在誠信表現上既有與內地相同之處,也存在一些差異。香港在商業誠信方面與內地一樣重視契約精神,但在文化多元的影響下,其誠信觀念的表現形式可能更加多元。

和國際上其他城市相比,像東京、新加坡等城市,同樣以嚴謹的社會秩序和較高的公民素質聞名,居民普遍遵守規則、注重禮儀,在誠信方面有著出色的表現。香港與這些城市在誠信建設上有許多共通之處,都注重法律制度的約束和道德教育的引導。但香港獨特的金融和貿易地位,使其在商業誠信的國際影響力上有著自身的特點,吸引全球的目光。

總體而言,香港還是一個整體上具有較高誠信的城市,誠信貫穿其法律、商業和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然而,個別不誠信現象的存在也不容忽視,這些問題需要透過進一步加強法律監管、道德教育以及社會監督來解決。只有不斷強化誠信建設,香港才能在未來的發展中繼續保持其獨特的魅力和競爭力,在國際舞台上綻放更加耀眼的光芒,讓誠信真正成為香港永不褪色的金色招牌。

(文章為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幫港出聲》立場。)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