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博客

了解改革開放45周年 懂國情、強中國心

胡少偉 2023年12月11日 21:00

胡少偉:「改革開放已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要組成部分,已於1999年被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改革開放45年來實踐証明,國家的經濟韌性強、潛力足、回旋餘地廣,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中國仍為世界經濟提供強大動能,為各國提供更廣闊的市場機會。香港青年學生若能多了解國家改革開放45年的發展,既可懂國情實況又可強其中國心,值得各界多創造機會在港講好改革開放的故事!」



👇 記得Follow我哋 👇

IG: instagram.com/silentmajority.hk/

FB: fb.com/silentmajorityhk

Weibo: weibo.com/u/6655322587

Youtube : youtube.com/silentmajorityhk

今年是國家改革開放45周年,經過一代代人努力,以前內地貧困的國人現在「兩不愁三保障」,也能吃飽肚子、穿暖衣裳,有學上、有房住、有醫保。中國曾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1978年人均GDP僅有156美元,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今年發佈的世界各國人均GDP,2022年中國的人均GDP為1.27萬美元(人民幣8.57萬元),已超過了世界的平均水準,距世界銀行劃定1.32萬美元的高收入經濟體只差一步,並為國家改革起始年的78倍多。

1978年至2022年以來,中國GDP平均年增速高達9.1%,期間對世界經濟增長平均貢獻率多次超過30%。1978年中國人口有82%在農村生活,84%國人生活在每天1.25美元的國際貧困線以下。經全國上下同心奮戰爬山過坎逆境求進,國家於2020年如期實現全面小康;2022年發表的《中國減貧四十年:驅動力量、借鑒意義和未來政策方向》報告顯示,過去40年來按照世界銀行每人每天1.9美元的全球絕對貧困標準,中國貧困人口減少了近8億,佔同期全球減貧人數75%以上。改革開放同時推動了城鎮化發展,全國城鎮人口於1978年末為17%,2022年末城鎮常住人口92071萬人是全國的65.22%。

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黨的初心,探尋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使國家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發展。改革開放後,國家從一窮二白到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創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一國經濟高速增長持續時間最長的奇蹟。2010年中國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3年中國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商品貿易國;當前國家為是世界唯一齊備220多種工業產品,工業產量亦位居全球第一,並是世上第一大網路零售市場及第二大消費市場,也是全球最大中等收入群體的地方。

回顧改革開放的發展,共產黨在1978年12月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當年為解決「文革」後國家的困局,全會決定改變「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政治路線,把國家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實踐四個現代化的目標。這是國家發展策略的重大調整,通過引進市場經濟和對外開放,改變當時全國的封閉和貧窮狀況。改革開放政策主要有以下多個方面:農村改革:實行家庭承包制,讓農民能夠自主經營土地,鼓勵發展農村經濟。市場化改革:引進市場經濟機制,開展對外貿易和吸引外資,推動企業自主經營和發展。國有企業改革:通過股份制等方式改革國有企業,提高企業效率和競爭力。財稅金融改革:建立現代化的財稅體系和金融體系,提高財政收入和金融市場的發展水平。對外開放:推行對外開放政策,設立經濟特區、開放沿海港口,吸引外商投資和技術引進,促進國際貿易和合作。

改革開放之初,我國領導層沒有採用當時國際學術界的主流觀點,以實施休克療法去實現經濟轉型;那時大部份社會主義國家和其他社會性質的發展中國家,按照「華盛頓共識」主張,把政府的干預全部取消,推行私有化、市場化、自由化。我國卻根據國情,採用了當時認為缺乏效率的「雙軌制」模式,針對各產業的比較優勢,把控不同的干預尺度,較短量長「摸著石頭過河」。國家一方面在勞動密集型的加工製造業先行開放,善用內地勞動成本低廉優勢,讓民企及外資進入市場;一方面對資本密集型的大型國企繼續補貼,保護國有資產,維持相當的社會及經濟發展的動能。國家的經濟改革措施收放精準,在最需要基建配套的地方設立經濟特區、加工出口區等,利用國家地大物博多設試點。

隨著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社會衍生出不少問題,包括價格雙軌制、物價闖關、貧富懸殊、通脹高企等,上世紀八十年代內地出現多次反腐化、要求改革的群眾示威,改革開放政策當時曾短暫受阻。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於1992年視察南方並發表談話,回答了那年代困擾和束縛人們思想的重大問題,把改革開放推進到新階段。1992年10月黨十四大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推出一系列加快改革和發展的措施,推動以國有企業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向縱深拓展,擴大開放並構建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格局。2013年黨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成立由習近平總書記擔任組長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

隨著市場發展機遇的變化,國人從現實問題中優化改革開放,從設立經濟特區、浦東新區、打造自貿試驗區,直到2018年海南自由貿易港等,招商引資政策推陳出新。同時,國家1991年加入亞太經濟合作組織、2001年加入世貿、2013年推出「一帶一路」戰略、2020年與15國共同創立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等,持續地加大國際參與。當前國家著力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 並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今年4月召開的二十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強調:實現新時代新旅程的目標任務,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動力,作為穩大局、應變局、開新局的重要抓手,把準方向、守正創新、真抓實幹,在新征程上譜寫改革開放新篇章!

改革開放45周年,世界各國看到一個在擴大開放合作的中國。國家不斷優化營商環境,進一步擴大鼓勵外商投資的行業,主動為外商來華從事貿易投資提供更大便利,精心打造進博會等對外開放新名片。2022年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2326.8億元人民幣,年增6.3%並創歷史新高;今年1至7月,國家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8406家,增長34%。2023年9月的服貿會,59個國家、24個國際組織設展辦會,2200餘家企業參展,吸引500多家世界500強和行業龍頭企業參會,國際化率超過20%,充分說明國際社會看好中國經濟,看重中國市場的機遇!海關總署公布的外貿數據顯示,2023年前10個月外貿正增長,進出口總值達34.32萬億元;其中民營企業進出口額18.24萬億元,同比增長6.2%,佔外貿總值的53.1%,比去年同期升3.1%,充分顯示內地民企的活力和創新力!

改革開放已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要組成部分,已於1999年被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改革開放45年來實踐証明,國家的經濟韌性強、潛力足、回旋餘地廣,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中國仍為世界經濟提供強大動能,為各國提供更廣闊的市場機會。香港青年學生若能多了解國家改革開放45年的發展,既可懂國情實況又可強其中國心,值得各界多創造機會在港講好改革開放的故事!

(文章為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幫港出聲》立場。)

原圖︰https://image.stheadline.com/f/680p0/0x0/100/none/53bab43faca00509d9a2974e65b0f78d/stheadline/news_res/2020/07/02/545850/i_src_800294088.jpg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