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博客

香港扶貧政策反思

李宇陽 2021年01月27日 20:00

李宇陽:「究其根本,扶貧工作只是治標,治本關鍵還是在於要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合理協調政治經濟利益分配格局,此格局若嚴重失衡只會繼續導致貧富懸殊不斷惡化,貧富差距不斷擴大,若政府無法真正協調社會利益,促進社會公平,最終只會令民怨沸騰,管治失去人心。因此,香港扶貧之路:任重而道遠。」

👇 記得Follow 我哋 👇
IG: instagram.com/silentmajority.hk/
FB: fb.com/silentmajorityhk
Weibo: weibo.com/u/6655322587
Youtube : youtube.com/silentmajorityhk

僅僅依靠財政施捨的扶貧方式是無法達致最終的減貧及脫貧目標,只有不斷地推動社會變革,協調經濟利益分配格局,建立一個具有普惠性的社會保障制度才是扶貧的根本出路,才能確保貧困人士更有希望及尊嚴的生活。
 
最新公布的香港貧窮情況報告顯示受社會事件及中美貿易雙重打擊,2019年(政策介入前)本港貧窮人口已達149.1萬,貧窮率達21.4%,創下十年紀錄新高,面對多達五分之一人口活在貧窮線下,貧窮指標正承受前所未有的上升壓力。而2020年受疫情影響,香港經濟面臨深度衰退,財政支出不斷擴大,失業率更是一度飆升,貧窮情況只會持續惡化,令人擔憂。
 
了解貧窮形態、監察貧窮情況、優化扶貧舉措、審視扶貧成效是避免扶貧工作事倍功半的必要做法。多年來,特區政府在扶貧紓困方面推出多項措施,亦不斷投放各類資源。無論是2012年重設扶貧委員會及2013年制定首條官方貧窮線,抑或是推出一籃子恆常現金 (如綜援及長者生活津貼)/非恆常現金 (如關愛基金),或須經濟審查的非現金福利 (如公屋)等項目,總結及反思現時的扶貧思路及方向對於科學合理和可持續的開展扶貧工作十分必要。
 
特區政府重視本港的貧窮情況監察及扶貧工作,但仍需思考如下幾個重點問題:政府財政負擔日益沉重,而依賴加大恆常現金支出的扶貧方式可否確保財政可持續性發展;如何避免培養懶人思維,從而鼓勵及支援健全人士再就業以自力更生;面對綜援及公屋資源存在濫用問題,如何嚴格落實資格審核機制讓有需要的人士得到適切的援助;為恪守「保護民康」的施政理念,如何完善社會保障,促進社會流動,協調利益分配以真正做到「還利於民」,達到社會公平公正發展。
 
「老有所養,病有所醫」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必要條件。香港至今沒有建立惠及全民的醫保制度和全民退休保障制度是社會無法真正達到減貧,脫貧的重要原因之一。政府現行的政策制定依然是側重於維護工商界利益為主,其所繼續奉行的港英時期「原教旨主義」的管治思維及財政哲學更是與時代脫節,令香港社會福利及保障水平遠遠低於與其發展相若的國家及地區。若想真正改變這一現狀不僅僅是需要特區政府拿出政治魄力及道德勇氣,更需要整個社會凝聚共識,畢竟扶貧是關係到全社會的工作。
 
半個世紀的現代中國扶貧史對香港扶貧工作具有重要參考意義,尤其是其中的「精準扶貧」方針。明確「幫扶誰」、「誰來扶」、「怎麼扶」等相關問題,將扶貧工作落實到人,落實到戶,對香港具有不同社會特徵、經濟特徵、住屋特徵、地區特徵的貧困人士作出專門具體的扶貧方法,從而對長者貧窮情況、青年貧窮情況、在職住戶貧窮情況作進一步分析以提出不同對策並落實到不同扶貧工作組別持續追蹤及跟進,而非統一按照恆常/非恆常現金支出辦法解決。
 
究其根本,扶貧工作只是治標,治本關鍵還是在於要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合理協調政治經濟利益分配格局,此格局若嚴重失衡只會繼續導致貧富懸殊不斷惡化,貧富差距不斷擴大,若政府無法真正協調社會利益,促進社會公平,最終只會令民怨沸騰,管治失去人心。因此,香港扶貧之路:任重而道遠。

原圖:https://std.stheadline.com/daily/article/2322396/%E6%97%A5%E5%A0%B1-%E6%B8%AF%E8%81%9E-%E7%A4%BE%E5%8D%94%E5%A0%B1%E5%91%8A-%E7%B4%84%E4%BA%94%E8%90%AC%E6%B8%AF%E7%AB%A5%E4%BD%8F%E5%8A%8F%E6%88%BF;
https://www.singtao.ca/4513664/2020-09-28/post-%e6%b8%af%e5%bb%a2%e7%b4%99%e5%82%b3%e5%8f%af%e4%bb%a5%e8%b2%bf%e5%8d%94%e5%85%a5%e5%8f%a3%e7%81%a3%e5%8d%80/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