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博客

中國中產階級 左右貿戰結局

劉仁杰 2018年11月16日 09:00

劉仁杰:「筆者已多次強調,雖然中美貿易額加起來多達7-8千億美元一年,但對比中國整體的GDP來說,仍只是佔幾個百分點而已(雖然以單一國家來說是巨大的)。中國最重要的經濟命脈仍然是內需,只要內需能夠保持,即便中美經貿發生糾紛,對中國來說,並非是傷根動骨、不能承受的打擊,因為這畢竟已非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全面依賴外貿、外資之時。當中國這部「中產火車頭」持續運轉、加上國家推動的基建策略,內需就能有穩定的增長,國家就會有更多的「籌碼」與美國就貿易爭議進行談判。」

幾天前,中國剛剛經歷過一年一度的瘋狂購物大會 --- 「雙11光棍節」。今年單就阿里巴巴旗下的天貓就再破紀錄,全日GMV(網站成交總額)達2135元人民幣,創了新高。不過,同一時間,增長幅度卻比過去幾年都為低。筆者無意糾纏討論,近年在內地經濟界及學術界非常火熱、有關這種網購節日究竟是「消費升級」或是「消費降級」的爭論(即究竟這種消費增長是消費者為了折扣,壓制平日消費,在「雙11」一次過購買;定還是真的有所需求的行為)。筆者是希望透過「雙11」個案,反映中國中產階級人數增多,以及其消費模式轉變的實證,從而得出這批中產階級在中美貿易戰中,將發揮新的「頂樑柱」的角色,以及足以左右大局的能力的觀點。

總結今年「雙11」成績時,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指,現時中國消費規模達36萬億人民幣,但線上交易只佔整體20%,其餘80%消費仍在線下發生。因此他們的目標是向10000億生意額進發。而集團執行副主席蔡崇信則指,內地中產階級會在接下來15年間,從現時3億多人增加至6億人,他憶述1999年剛加入集團時,內地人均GDP只有800美元,如今已近9千美元,他相信未來會上升至2萬美元;而內地目前消費佔GDP比率只有5成左右,將來更有機會上升到7成。

中產整體人數的變化:

國家發改委4月時公佈了推算的中國最新中產人數數字,主任何立峰指,中國現在有近14億人口,迅速成長的中等收入群體,不完全統計有4億多人口,按國別來算,位居世界第一,而且還在迅速增長中。而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蘇海南就表示,據保守測算,中國目前中等收入群體超過3億人。

而根據德國安聯保險最新發佈的世界財富報告顯示,全球每七個人當中就有一人屬於中產階級。而《2018全球財富報告》指,中國是全球中產階級增長最快的地方。就個人資產的絕對增長而言,美國仍然超過中國,在全球排名第一。在千禧年時,世界僅有5億人口是中產階級,當中一半生活在日本、北美和西歐等先進國家之中。然而,到了2017年底,這些工業化國家的中產階級人數已降至佔整體的25%,而中國的中產階級佔全球比率則上升到整體的一半。

因此,不論是以什麼標準來說,中國能達到被稱為「中產」的人數正在不斷增加,而且速度是驚人的。

中產消費質量的變化:

除了量之外,中國中產階級的消費模式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再套用回阿里巴巴天貓的例子。蔡崇信在描述近年消費模式時指,服飾鞋袋一直是消費者花費最多的項目。但近5年來,增速最快頭5行業分別是醫藥健康、家具飾品、美容護理、書籍影音和3C數碼產品,而最受歡迎的出口品牌為小米;產品方面,出口最多的是連身裙、褲、絨毛外套、衞衣及針織衫;而進口貨品多為護理、嬰兒用品及營養品等。

由蔡崇信所說的數字可以發現,中國消費者的購買模式已有改變。已由以往必需品的衣履鞋襪,到現今的消閒、時尚、生活為主,這亦正正符會習近平、李克強等中央高層推動的政策 --- 將中國由「生產工廠」發展到「消費大國」。

現時中國的中產階級,不論是20s、30s定再遠一點的40s,基本上都是受惠於改革開放的一代,與建國時先輩的一窮二白相比,他們追求的已不再是生存(live),而是生活(life)。

根據19世紀英國哲學家約翰·斯圖爾特·密爾與邊沁兩人由功利主義演化而成的享樂主義中指出,「所有行為皆是基於要給最多的人數獲得最大的快樂。」因此人類會用盡方式及能力以爭取幸福及快樂。

當中國中產生活得到改善後,消閒、享樂,追求層次的提升,都是他們樂意付出的。亦即是說,他們的消費,已由量變改成為質變,同時亦更樂意為了個人已去花錢!

阿里巴巴和第一財經商業資料中心(CBNData)、DT財經聯合發佈的「天貓雙十一的十年洞察:新消費時代到來」報告顯示,消費群體的年輕化和不同線級城市用戶的深度參與,成為新消費時代的重要趨勢。95後新生代消費者是消費成長最快,以及內地三、四線都市購買力增長速度,更超過不少一、二線城市。由這些數據中就可以看到這種新趨勢。

說了這麼多,無非就是要證明,中國已形成了一個不斷增長的新一代中產階級,而這個階級是樂意花費以追求生活的提升的。

再說回貿易戰,筆者已多次強調,雖然中美貿易額加起來多達7-8千億美元一年,但對比中國整體的GDP來說,仍只是佔幾個百分點而已(雖然以單一國家來說是巨大的)。中國最重要的經濟命脈仍然是內需,只要內需能夠保持,即便中美經貿發生糾紛,對中國來說,並非是傷根動骨、不能承受的打擊,因為這畢竟已非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全面依賴外貿、外資之時。當中國這部「中產火車頭」持續運轉、加上國家推動的基建策略,內需就能有穩定的增長,國家就會有更多的「籌碼」與美國就貿易爭議進行談判。

「韜光養晦」是中國近幾十年來的國策,但面對步步進迫的特朗普,「有所為,有所不為」才更符合現時中國的國情。

原圖:

https://inews.hket.com/article/2142962/%E7%89%B9%E6%9C%97%E6%99%AE%E6%8B%92%E6%8E%A5%E5%8F%97%E9%80%9A%E4%BF%84%E9%96%80%E5%95%8F%E8%A9%B1%20%E6%86%82%E5%A2%AE%E3%80%8C%E5%81%BD%E8%AD%89%E9%99%B7%E9%98%B1%E3%80%8D

https://www.facebook.com/hongkongchinalawyer/photos/pcb.2078528599026313/2078527052359801/?type=3&theater

http://www.takungpao.com.hk/international/text/2018/0421/160370.html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