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觀點

明報姜國元被裁事件 捧他的還是在靠害他 有誰未聽過:No one is indispensable - 周融 (HKG報)

silma 2016年04月28日 12:24

 

明報姜國元被裁事件,在明報編採部及黃營中被視作轟天動地大事,一再炒作,但似乎未能引起社會回響。當事人沒現身可能是原因之一。此外,職工會、一些黃色專欄作者及政客一再強調姜個人的重要性,好像沒了他,明報倒塌近在眼前,這更可能也是另一原因。皆因此說令人搖頭嘆息——為何次次都是狼來了這一招!

企業法則:沒人不能被替代

我當然相信姜先生是個值得尊敬的專業傳媒人,能升至執行總編輯,也說明他的能力。但在傳媒行業,甚至在任何一個行業、企業內,無聊之徒神化一個活生生的同事,往往只會害了他,因為大家都知道,沒有人是不能被替代的(no one is indispensable)。

對,一份報紙或媒體永遠靠人令它成功。但當它成功後,在內工作的人才往往只是錦上添花,有誰敢說是雪中送炭,更不可能是什麼定海神針吧。

除了一些自大狂作崇的朋友,在聽到這些形容詞時會沾沾自喜,絕大部分正常人都會臉紅,及有「頂唔順」之感。看過不少讚賞姜國元的文章,感覺他應是個正常過正常的人吧。

梅鐸收購泰晤士報的故事

究竟有沒有報紙是例外,真的有人是不能被替代的?看看以下的例子吧。

Harold Evans(艾雲士)可以說是近代英國報業最知名的報人,從1967年開始,他已是星期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的總編輯,有說該報就是調查報導(investigative journalism)的起源地,若然如是,艾雲士就是其創造者了。

然而好事不常,在1981年,梅鐸買下了泰晤士報集團。

當時英國報人對梅鐸這個澳洲傳媒大亨非常反感,在他們來說,澳洲只是鄉巴佬地方,竟然膽敢入佔英國最有名的歷史大報?梅鐸更被認為是最喜歡把他買下的報紙搞個翻天覆地,然後弄糟的罪人。

大家都在說,艾雲士在最受尊崇的星期日泰晤士報的地位,是不能被替代的,他也肯定不會甘心和梅鐸相處。當時大家都手拿啤酒,等著看一場「正義與邪惡」的戰鬥。

艾雲士終求去 轉戰美國成功

易手之後,梅鐸馬上宣布調升艾雲士出任泰晤士報總編輯,由一星期出版一天的星期日報變成天天出版的泰晤士報老總,肯定是再上一層樓。他欣然接受,因此不少報界同行視他為死敵。一年後他和梅老闆相處不來,告退了。

雖然從沒有人形容過他是什麼「定海神針」(英國人肯定不知道那是什麼),但不少人認為(或希望)沒有了他,泰晤士報會倒下。結果當然是報紙沒有倒,讀者也不見少了。泰晤士報集團一直是梅鐸旗艦,即使是在報業倒退中的今天。

艾雲士雖是報界名人,但在英國變得高不成、低不就。1984年他移居美國,另一個以英文為母語的國家,開展他的第二事業生命,發展很好,更在2004被冊封為爵士。

姜國元「重要」得過查良鏞?

假如有人說,某個人是不能替代的,他走了,報紙就要倒下。你會相信嗎?看看艾雲士的例子,就明白為什麼有這一句no one is indispensable了。這是現實。

當姜國元離開明報,不管原因為何,一些同事、專欄作者及黃色政客把他捧成天上有、地下無,其實只是利用他來政治打擊總編輯鍾天祥等明報管理層。事實上,明報最重要也最出色的人物,沒有人比得上查良鏞先生。查良鏞離開後,明報不也是好好過了很多年,直至被一些編採員工挾持黃化後才出大問題?不要告訴我,今天有誰可把查先生比下去?捧人者其實是害人者?

今天中文紙媒肯定在走下坡,倒退有多急劇則見人見智。決定為政治服務黃色掛帥的傳媒人基本上只得蘋果及明報兩個選擇。蘋果裁員一浪接一浪,職位愈來愈少,保得住飯碗不被炒魷已算不錯,不要說升職加薪了,升高了,人工多了,是否下次裁員更高危呢?

明報又如何?職工會及黃政客似乎一再明示及強調,姜是黃化明報的領導者。究竟這對他是幫忙還是靠害?

看來這一役也證明,一如佔領行動,報館始終也有清場的一天。明報到了生死存亡之際,張曉卿拿督及他的管理層始終要決定,究竟是讓明報在張手中死亡,還是認認真真來一次改革?

以黃為貴的記者:good luck!

No one is indispensable,年資愈長,管理經驗愈豐富,人工也愈高的朋友其實更大機會被替代,尤其是當他被視為企業失敗的主因。

艾雲士可再創高峰,皆因他有其他出路。世上以英語為母語的地方多,英國沒有出路,美國更大,機會更好。自視本土大晒的廣東話傳媒人有何其他出路?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甚至最大巿場的內地?

對一班以黃為貴,把政治偏袒視為正途的記者編輯朋友們,只有送上一句:good luck!

原圖:http://uic.edu.hk/cn/yx/news/2239-2009-03-05-11-26-08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