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觀點

辣招推出五年 該是檢討之時 - 蔡志忠 (HKG報)

silma 2016年04月29日 12:00

日前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公開表示,樓價仍高於市民供樓負擔能力,現階段看不到有空間去調整樓市措施。樓市確認下行,物業成交量嚴重萎縮,地產業界叫苦連天。然而政府似乎無動於衷,樓市辣招未有減緩跡象,連放寬一點按揭成數也欠奉,不免讓人感到失望。

按照以往政府計算方法,市民的供樓負擔能力,是從港人整體的入息中位數來計算,這似乎有爭議的地方。住在公營房屋的市民,享受極為低廉的租金,他們之中很多人不需要買樓,或是根本不想或不會買。硬將他們加進供樓負擔範圍內計算,並不是很合理。情況就像近來政府想修訂的貧窮線一樣,有公屋福利的居民,其享有的租金補貼,其實就應當成是家庭收入的一部份。

供樓負擔  應以私樓居民計

因此,財爺所說的供樓負擔能力,應當以居住在私人屋苑而又需要買樓的市民來衡量,這些中產階層人士的收入,看看能否負擔目前高昂的房價,以此來確認負擔能力較為準確。至於那些能力不足,或者已經入住公屋的市民,就不應該計算在準買家內,政府乾脆蓋多些公屋,盡量滿足這些人士的住屋需要就行了。

這樣的話,公屋市場歸公屋市場,私樓市場屬私樓市場,大家河水不犯井水。將房屋分為兩個市場,真正的樓市準買家範圍便會縮小,市民的供樓負擔能力的計算方法,也就會大不一樣。政府的角色,是要解決市民居住問題,而不是要幫助市民買樓,總不能連剛走出社會工作,入息只有1萬元左右的人士的買樓訴求,當局也去滿足他們?

放寬辣招 炒家也不敢高追

政府以樓價高於市民負擔能力為由,拒絕檢討樓市措施,其實是非常矛盾的。難道檢討或放寬樓市辣招,市民的入息便會增加,買樓負擔能力就會變強,從而引致樓價馬上飛升?非也,既然當局認為樓價已高於市民負擔範圍,那麼即使放寬辣招,樓市炒家也不敢高追,投資者的技能是低買高沽,沒理由選擇現在於高位入市,至於用家,更加不能將樓價推高。

說真的,「3D辣招」並沒有將樓價壓低,其主要的功能是捆綁業主放盤,阻礙交投量,這一個目的算是達到了。根據數據顯示,去年全年樓市成交宗數為76,159宗,比03年沙士時期的87,309還要少1萬多宗。很明顯,地產辣招令銀行按揭業務萎縮,律師傢俬裝修等行業受創,直接影響香港經濟流動。辣招已推出5年多,應該是認真檢討的時候了。

圖:文匯報

http://paper.wenweipo.com/2014/10/22/ME1410220001.htm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