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9月24日在聯合國發表長達一小時的演說,以「罵遍全世界」的姿態佔據各大頭條;他對多國政策的激烈指責與邏輯跳躍式的抱怨,迅速成為國際輿論的笑柄。而就在這場鬧劇上演前兩天(9月22日),中國「福建號」甲板上劃出的一道彈射弧線,已默默寫下另一種國際競爭的答案——中國海軍宣布,殲-35等3型艦載機完成首次電磁彈射起飛。有觀點認為,這標誌著中國在航母核心技術領域對美國實現了關鍵性超越。
特朗普看似張狂的發言,實則折射出美國的焦慮,這種焦慮也投射到了其長年引以為傲的航母身上。以福特號為例,這艘被視為美國最先進的航母,迄今仍深陷電磁彈射系統故障的泥沼。據美國軍事媒體《The War Zone》分析,福特號雖為全球首艘採用電磁彈射的航母,卻遲遲未能讓主力匿蹤戰機F-35C穩定完成電磁彈射起飛;美國國會報告亦顯示,福特號彈射系統設計指標為「4,000次無故障」,實際卻平均272次便出現一次故障,僅今年7月就曾7度停擺。更尷尬的是,該系統實際負載上限僅能覆蓋25噸級機型,根本無法可靠承擔起飛重量達31.8噸的F-35C。即便曾出現F-35C電磁彈射起飛的測試紀錄,若無法長時穩定,終究只是擺在甲板上的「紙老虎」。
與美國航母困境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中國「福建號」的突破。由馬偉明院士團隊研發的中壓直流綜合電力系統,將能量利用率提升至78%,能耗損失僅約5%;相比之下,福特號的中壓交流系統損失高達約35%。馬偉明此前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時直言:「只要方向正確、方法得當,技術進程可以大大縮短。」如今「福建號」的進展,正是對此的最好佐證。「福建號」順利完成30噸級殲-35,以及空警-600預警機、殲-15T等多型艦載機的電磁彈射與回收,有指這是全球首次有國家在同一艘航母上,同步完成3型艦載機的電磁彈射與著艦回收。此等多機型兼容能力,連美國也望塵莫及。更關鍵的是,「福建號」自2022年6月17日下水,至2025年9月即完成彈射測試,僅用三年;而福特號從開建至今已歷時16年,仍未形成完整戰力。
據多位軍事專家分析,殲-35在載油量、航程與匿蹤性能上均優於F-35;空警-600的若干指標也被認為超越美國E-2C/D。這意味著中國航母「五件套」基本完備,遠海攻防能力獲得質的躍升。多家海外媒體亦承認,「福建號」的實戰潛能對美國數十年來的航母技術壟斷構成了直接衝擊。
當特朗普在聯大舞台上「指點江山」之時,中國用3年時間走完了美國16年未竟之路:前者沉溺於話語權的喧嘩,後者專注於技術與工程的默默耕耘。這場靜悄悄的超越,或者比任何慷慨陳詞,更能詮釋國際競爭的底層邏輯。
(文章為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幫港出聲》立場。)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