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學生國民身份認同是中小學教育七個學習宗旨之一。教育局2024年7月公布更新的《小學教育課程指引》,提出學校要促進學生國民身份認同、責任感及孝親等在內的價值觀教育,以及推動愛國主義教育;並强调學校要透過有機結合、自然連繫、多元策略、互相配合、課堂內外、全校參與推動國民及國安教育,讓學生理解由《憲法》和《基本法》共同確立香港特區的憲制秩序,並正確地認識《香港國安法》的立法背景及訊息,其重要性及意義,以及國家安全所涵蓋的重要理念。
其中教育局明確提出推動愛國主義教育,但在香港學校推行愛國教育不是一件易事。首先,這是配合國家今年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的新鮮事物,再者大多數香港學校一向少提愛國教育,過去的課程文件內亦未有推行愛國教育的內容,絕大多數老師在成長中也未有接受愛國教育。怎樣做好學校的愛國教育、培育同學有自豪感?這是新課題。特區政府要學校推行愛國主義教育,應容許教育同工有學習愛國教育的時間,並帶頭釐清培養學生國民身份認同教育、國民及國安教育、及與愛國主義教育的三者關係。與此同時,老師自己也要時間去了解國家在科技、體育、建築、經濟、民生、可持續發展、新質生產力...等方面的成就,才能以情育情促使學生對國家有多些自豪感。
習近平主席在2019年1月來到天津南開大學考察時講到愛國三問:「是歷史之問,更是時代之問、未來之問,我們要一代一代問下去、答下去!」什麼是愛國三問?1935年9月,南開大學張伯苓校長在開學典禮上,提出「愛國三問」:「你是中國人嗎?你愛中國嗎?你願意中國好嗎?」而因國家在港落實「一國兩制」制度,香港特區學生的「愛國三問」可能也要調整:「你是中國香港人嗎?你愛中國和香港特區嗎?你願意中國和香港特區好嗎?」香港學校要建構與「一國兩制」相適應的教育體系,是不是也要明確培育下一代有「立足香港、胸懷祖國、放眼世界」的家國情懷!?
愛國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民族團結奮鬥、自強不息的精神紐帶。縱使香港學校推行愛國教育不易做,但在培養學生國民身份認同的學習宗旨及幾年來配合《香港國安法》的國安教育情境中,有些學校的學生在情意及社交表現評估套件(第三版)的「國民身份認同」部分獲得高於全港水平的分數,表示相關學校學生對國家的責任、義務、自豪、愛護、國旗、國歌及成就等方面有較積極的自我評價,這些學校同工的努力和學生學習的成果值得肯定和表揚!
自豪感是愛國的重要部份,是對國家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美德、國家現狀、未來發展等有認同、驕傲和自信。筆者這兩三個星期分別在參與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2024/2025)價值觀教育的評審工作,聽看「在香港學校實施愛國主義教育」教師專業進修課程的校本分享及參與香港初等教育研究學會的「國民及國安教育在小學實踐的經驗」分享會中,看到幾所學校在推行校本愛國教育做得優秀,很多學生活出了愛國愛港的精神並對國家民族有一份自豪感!
那幾所愛國教育做得好的學校,不一定是已有傳統的愛國學校,而是校内同工有強學習力與時並進地提供充足的科本知識點,讓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生理解國家的文化歷史、發展成就,並善於透過姊妹學校交流和跨境學習過程中感受内地國情和當下中國人的幸福感,同時能用心創造機會讓同學反思和分享其國安憂患意識及家國情懷!
(文章為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幫港出聲》立場。)
原圖︰星島日報圖片
https://image.stheadline.com/f/680p0/0x0/100/none/cf6ed4eed681d751cbc71e765113569a/stheadline/news_res/2022/10/25/3871837/i_src_253949135.jpg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