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

時事

學習航太精神 發揚自主創新

2024年09月24日 11:00

胡少偉:「30多年來,我國航太工程全線共取得4000多項發明專利,並輻射帶動原材料、微電子、機械製造、化工、冶金、紡織、通信等領域快速發展,培養了一支高素質人才隊伍,推動了中國航太科研試驗能力整體躍升。香港學生要認識國情,便要多了解國家航太事業的發展,學習航太人為國為民的情懷,刻苦學習鑽研並發揚自主創新的精神!」



👇 記得Follow我哋 👇

IG: instagram.com/silentmajority.hk/

FB: fb.com/silentmajorityhk

Weibo: weibo.com/u/6655322587

Youtube : youtube.com/silentmajorityhk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新中國成立75年來,國家科技事業取得長足發展,成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大國。2023年,國內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規模居世界第二,佔全國GDP的2.64%,超過歐盟國家平均水準。去年全球通過《專利合作條約》途徑提交的國際專利申請總量為27.26萬件,其中我國提交的國際專利申請量再次位居世界第一,連續5年位居榜首。

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佈的《2023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中國擁有的全球百強科技集群數量達到24個,首次躍居全球第一。截至2024年6月,國內發明專利有效量達442.5萬件,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2.9件,提前實現「十四五」規劃的預期目標。國家成立75年能在科技發展得到亮麗的成果,全靠國人難苦奮鬥、自主創新!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美國對新中國實行全面封鎖和禁運,操縱聯合國通過對中國禁運的提案,並在國會通過巴特爾法案,限制巴統17個成員國為中國運貨。雖然西方一直向國家全面封鎖科技,留美回國的錢學森於1956年提出《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因中蘇交惡,蘇聯於1960年突然撤走1390名在華專家,國家航太前輩難苦奮鬥、自力更新,在1970年4月24日成功升空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中國成為了世上第5個有能力研製並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長征二號在1975年11月26日成功發射,並於三日後成功返回大氣層,中國成為美蘇之後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和航太遙感技術的國家。1986年2月長征三號第二次發射順利進入橢圓軌道,中國擁有了自己的第一顆通訊衛星。1992年9月21日,中國載人航太工程正式立項實施。1999年11月20日第一艘實驗飛船神舟一號進入預定軌道,中國載人航太工程首次飛行試驗圓滿成功。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發射,標誌著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自主完整掌握載人航太技術的國家。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號太空人翟志剛完成第一次太空行走,中國成為世界第三個掌握空間出艙活動的國家。

中國探月工程於2004年1月正式立項,工程整體分為「探」、「登」、「駐」三大步驟,分別指無人探月、載人登月、長久駐月。其中嫦娥探月部分早期分為「繞」、「落」、「回」三「三步走」,及後又提出第四步「勘」。2004年啟動一期工程「繞」,發射嫦娥一號、二號月球軌道器/硬著陸器,在距離月面兩千公里的高度繞月飛行,進行月球全球探測。在國家航太專家們自主創新的努力下,嫦娥三號在2013年12月14日成功著陸月球雨海西北,放下玉兔月球車,實現探月第二步「落」。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號月面著陸、採樣月壤、月面起飛、月軌交會對接、再入返回實現了探月第三步「回」。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號實現世界首次月球背面採樣返回,成功帶回1935.3克月球樣品,是我國航太史上迄今技術水平最高的探月任務。

中國空間站工程於2010年9月25日批准立項。美國在2011年通過了所謂的「利沃夫法案」,不許美國和中國進行任何的太空探索合作,並禁止中國加入國際空間站專案,以圖弄垮或拖慢中國空間站工程。國家航太專家們發揚自主創新精神,天和核心艙於2021年4月29日順利發射入軌,標誌著中國空間站建設正式啟動。2022年7月4日和10月31日,問天實驗艙與夢天實驗艙先後順利發射入軌,並完成了與天和核心艙的對接和轉位,中國空間站基本構型全面建成。中國空間站在2023年6月同時對接神舟十五號、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和天舟五號貨運的飛船的情況下,實現了「三艙三船」構型。2024年中國空間站進入常態化運營模式,將國人幾千年「問天」夢實現。再者,中國空間站是向世界開放的,是歷史上此類專案首次向所有聯合國會員國開放,充分體現出中國以開放包容的心態與各國分享航太事業發展的經驗和技術,詮釋了中國航太合作的多邊主義理念。

國家1994年啟動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建設,中國北斗系統和歐盟伽利略系統於2000年4月17日同時成功申報,但按照國際電聯規則須在7年有效期內成功發射導航衛星。首顆北斗二號衛星於2007年4月14日升空,在3日後收到傳來衛星首個訊號時,距離國際電聯規定的申請失效期限僅剩不到4個小時,可想北斗科技團隊當時的壓力有多大!同期,中國與歐盟在2004年10月9日簽署伽利略計劃技術合作協定,國家幾年來投入2.3億歐元,但在伽利略計劃中受到排斥,被迫自行研發北斗二號系統,在2012年年底完成14顆衛星發射組網,建成由地球同步軌道、傾斜同步軌道和中圓軌道衛星構成的北斗二號系統,為亞太地區用戶提供服務。北斗三號系統建設在2009年啟動,2024年9月19日成功發射第59顆、60顆北斗導航衛星,是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開通後發射的第二組中圓地球軌道衛星,確保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精穩運行的基礎上,亦為開展下一代北斗系統新技術試驗試用。經過30年奮鬥,中國航太專家發揚自主創新,探索出一條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區域到全球的衛星導航系統,在全球範圍內全天候、全天時為各類用戶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導航、授時服務,其相關產品已廣泛應用於交通運輸、海洋漁業、水文監測、氣象預報、測繪地理資訊、森林防火、通信時統、電力調度、救災減災、應急搜救等領域,為全球經濟和社會發展注入活力,造福全人類!

30多年來,我國航太工程全線共取得4000多項發明專利,並輻射帶動原材料、微電子、機械製造、化工、冶金、紡織、通信等領域快速發展,培養了一支高素質人才隊伍,推動了中國航太科研試驗能力整體躍升。香港學生要認識國情,便要多了解國家航太事業的發展,學習航太人為國為民的情懷,刻苦學習鑽研並發揚自主創新的精神!

作者胡少偉為教聯會副會長

(文章為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幫港出聲》立場。)

原圖︰新華社圖片

http://www.news.cn/photo/2023-04/24/c_1129557787.htm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