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博客

學點建國75年歷史 有助辨識外力歪論

胡少偉 2024年01月23日 20:00

胡少偉:「2024年1月17日,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在達沃斯論壇期間又炒作『中國威脅』歪論,聲稱中國發展現代化軍力等行為與北約原則相悖,並宣稱北約將進入亞洲。面對俄烏戰事和以巴衡突,中國均勸和促談、從不拱火;所謂台海或南海問題,並不是中國脅迫别人,而是有外力無視中國主權,想誘發西太平洋的代理人戰爭。國家一向重視和平發展,大家一起向那些不懂國情的港人多談國史,以免他們掉入外力信息繭房分不清敵我!」



👇 記得Follow我哋 👇

IG: instagram.com/silentmajority.hk/

FB: fb.com/silentmajorityhk

Weibo: weibo.com/u/6655322587

Youtube : youtube.com/silentmajorityhk

2024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因香港媒體較喜採用美歐報社的稿件,不少港人不知不覺間對國家有些負面印象,甚或誤以為國家會「崩潰」。所謂的「中國崩潰論」不是什麼新鮮話題,早在1990年前後東歐劇變時,西方興起了第一波的「中國崩潰論」;那時西方出現「歷史終結論」,認為中國必然被西方資本主義征服。去年秋季一些西方媒體和政客歪曲編造中國經濟的負面新聞,唱衰中國以誤導世界、動搖對中國經濟的信心。說到底,過去幾十年來已出現了多次「中國崩潰論」的鬧劇。與此同時,因中國在國力、經濟等方面的發展,西方及周邊國家又感到擔憂,不時會出現「中國威脅論」。2020年12月德國《每日鏡報》一篇文章更硬指中方外交官舉止具侵略性,妄稱中國實行「戰狼外交」。為什麼國際輿論不時會對中國有相互矛盾的評論?正如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於2018年指出:美國人善於妖魔化敵人。港人若不想被別有用心的外媒影響對國家的看法,應趁國家建國75周年學點國情國史!

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49年成立,標誌著國人脫離半封建半殖民的統治,並自力更生地站起來掌握民族的命運。從建國到1978年卅年間,國家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逐步建立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據張風波主編《中國宏觀經濟結構與政策》推算,國家1952年GDP為680.9億元,到1978年增加為3488.6億元,增長4.12倍,年均增長6.5%;這增長速度超出了戰後世界GDP每年平均增長。但不可否定的是,1978年中國農村人口有82%生活在農村,84%國人生活在每天1.25美元的國際貧困線之下。當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舉行,改變十年文化大革命「階級鬥爭為綱」的路線,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揭開了國家改革開放的序幕。

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發展,實質上是工業化與市場化、城市化、全球化「四化」同步的過程。經過國人艱苦奮鬥,以前內地貧困的國人現在「兩不愁三保障」!能吃飽肚子、穿暖衣裳,有學上、有房住、有醫保。國家已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轉變。2013年中國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商品貿易國;當前國家為是世界唯一齊備220多種工業產品的,工業產量亦位居全球第一,並是世上第一大網絡零售市場及第二大消費市場,也是全球最大中等收入群體的地方。中國創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一個國家經濟高速增長持續時間最長的奇蹟,現為世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立足國情,實事求是,不斷總結實踐經驗,努力推動經濟發展,全國上下奮戰爬山過坎逆境求進,國家於2020年如期實現全面小康;據2022年發表《中國減貧四十年:驅動力量、借鑒意義和未來政策方向》報告顯示,按照世界銀行每人每天1.9美元的絕對貧困標準,中國過去40年來貧困人口減少近8億,佔同期全球減貧人數75%以上。全國城鎮人口於1978年末為17%,2023年末城鎮常住人口93267萬人、是全國的66.16%。幾代國家領導人帶領全國人民探尋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使中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並將幾代人矢志追求的現代化夢想不斷向前推進。

改革開放之初,領導層沒有採用國際學術界當時的主流觀點,以實施休克療法去實現經濟轉型;國家根據國情,採用了當時認為缺乏效率的雙軌制模式,針對各產業的比較優勢,把控不同的干預尺度「摸著石頭過河」。國家三大產業結構由「二一三」向「二三一」,再向「三二一」演變,服務業逐漸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1978年中國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人均GDP僅為156美元,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佈的世界各國人均GDP,2022年中國的人均GDP為1.27萬美元(人民幣8.57萬元),已超過了世界的平均水準,並為國家改革起始年的78倍多。1978年至2022年以來,中國GDP平均年增速高達9.1%,期間貢獻了當年30%以上的全球GDP增長。

國家開放的第一個浪潮是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主要是引進境外投資,善用內地勞動成本低廉優勢,讓民企及外資進入市場,促進各地基礎建設和工業發展。經過15年的努力,國家在2001年11月終加入世貿組織,啟動了開放第二個浪潮,實現貿易與投資規則與世界的對接,使中國逐漸成為全球產業鏈、價值鏈的組成部分。第三浪潮是從2013年起的主動開放,國家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利用自己在資金、某些技術和專業人才的優勢,促進全球在基礎設施、貿易投資、金融、人文等方面的互聯互通。至2023年9月與中國簽署「一帶一路」合作的國家累計151個。十年來「一帶一路」的合作把規劃圖轉化為實景,經過共同努力拉動近萬億美元投資,形成3000多個合作專案,為共建國家的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創造了42萬個工作崗位,讓沿線國家4000萬人擺脫貧困。由此可見,「一帶一路」給世界帶來了更多的機遇和繁榮,切實地造福沿線國家的人民,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受全球經濟波動、國際貿易形勢複雜等因素影響,國家去年頂住外部壓力、克服內部困難,經濟沒有崩潰並不斷發展,2023年末外匯儲備超3.2萬億美元、保持全球最多。全球198個國家,中國是其中128個國家的最大交易夥伴。去年中國5.2%的經濟增速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是世界經濟增長的最大引擎。2023年國家GDP超過126萬億元,增速比2022年加快2.2%;按照可比價計算,去年經濟增量超過6萬億元。令人驚喜的是,中國已於2022年超過德國、2023年超過日本,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出口國;得益於全球綠色轉型,「新三樣」即電動車、鋰電池和太陽能電池,成為中國出口的重要增長點,去年猛增近30%,拉動出口增速1%。我國是全球唯一擁有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製造業增加值佔全球比重1/3,貨物出口佔全球的1/7;2023年中國外貿穩中有增,貨物出口額比上年增長0.6%,創歷史新高。

2024年1月17日,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在達沃斯論壇期間又炒作「中國威脅」歪論,聲稱中國發展現代化軍力等行為與北約原則相悖,並宣稱北約將進入亞洲。面對俄烏戰事和以巴衡突,中國均勸和促談、從不拱火;所謂台海或南海問題,並不是中國脅迫别人,而是有外力無視中國主權,想誘發西太平洋的代理人戰爭。國家一向重視和平發展,大家一起向那些不懂國情的港人多談國史,以免他們掉入外力信息繭房分不清敵我!

作者胡少偉為教聯會副會長

(文章為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幫港出聲》立場。)

原圖︰新華社圖片

http://www.news.cn/politics/2023lh/2023-03/12/1129427506_16785823100991n.jpg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