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博客

弘揚港人愛國傳統 助下一代愛國強港

胡少偉 2024年01月15日 20:00

胡少偉:「出入境自由是1990年中央政府通過《基本法》已受特區保障的權利,我們能做的是藉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特區政府和各界應提出新舉措貫徹其中第23條:開展歷史文化教育和『一國兩制』實踐教育,以增強全港的愛國精神,自覺維護國家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多講港人的愛國故事,多說『一國兩制』惠港強港,既可糾正港青被扭曲的認知,又可推動更多港青的人心回歸!」



👇 記得Follow我哋 👇

IG: instagram.com/silentmajority.hk/

FB: fb.com/silentmajorityhk

Weibo: weibo.com/u/6655322587

Youtube : youtube.com/silentmajorityhk

「愛國三問」:「你是中國人嗎?」、「你愛中國嗎?」、「你願意中國好嗎?」,這三個問題是南開大學老校長張伯苓先生於1935年9月提出的,習近平主席多次提及「這三個問題是歷史之問,更是時代之問、未來之問,我們要一代一代問下去、答下去!」

香港人愛國嗎?正如國務院港澳辦夏寶龍主任去年12月在全國港澳研究會成立十周年研討會上,發表《以實際行動詮釋愛國愛港  奮力譜寫「一國兩制」實踐新篇章》演辭仔細列舉港人在鴉片戰爭後、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在改革開放後、在回歸過渡期及在回歸祖國後等五個階段的愛國事蹟。其中不少的港人愛國事蹟,相信不少港人在媒體中是首次閱讀和認識的,原來我們不大了解港人有源遠流長的愛國傳統。

港人愛國在改革開放後的體現是不少港商本着愛國鄉情,敢爲天下先、敢做弄潮兒,積極投身到改革開放的洪流,不僅爲國家發展提供了起動資本,也向當時較貧窮落後的內地輸入人才、技術和管理經驗,更助國家聯通世界。但不知從何時起,愛國在香港成為一個負面詞語。不少港人內心是愛國的,卻不敢說出口,連特區政府在學校推動國民教育也遭到非議。有評論稱這是回歸前殖民地教育的影響,港英政府主導的意識形態一直「妖魔化」愛國人士,這使大部份年輕人對中央政府及愛國愛港力量抱有負面印象,誤以為香港不存在愛國歷史和傳統。

這種扭曲港青的價值認知、敵友認知和歷史認知,被那些自稱泛民領袖不知不覺地在特區社會渲染,使港青對香港發展抱樂觀看法比率,由2007年的77.1%,持續下降至2014年的44.1%。而希望移民外國的港青比率由2007年的30.7%持續上升至2014年的62.3%;按這青年價值觀指標的數據,原來10年前超過半數港青已表示不喜歡在港生活,反而是希望移民外國。

外力認知戰的目標就是要扭曲港青對香港的歷史、現狀和未來的認知,使其誤以為不愛國的才是所謂「真正」港人。正如青年民建聯於2022年8月公佈調查顯示,香港前年仍有近三成(29.9%)的18至35歲受訪青年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希望特區政府、傳媒及各界人士不要再糾纏每年有多少人移出香港,那些無心在港居住亦不正面投入由治及興的人,我們憑什麼可以迫他/她們不離港?

出入境自由是1990年中央政府通過《基本法》已受特區保障的權利,我們能做的是藉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特區政府和各界應提出新舉措貫徹其中第23條:開展歷史文化教育和「一國兩制」實踐教育,以增強全港的愛國精神,自覺維護國家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多講港人的愛國故事,多說「一國兩制」惠港強港,既可糾正港青被扭曲的認知,又可推動更多港青的人心回歸!

作者胡少偉為教聯會副會長

(文章為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幫港出聲》立場。)

原圖︰https://img.takungpao.com/2023/1025/2023102504033188729.jpg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