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正在崛起,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前所未有的激烈競爭,全球治理體系與國際形勢變化帶來的各種不適應和不對稱更是前所未有。
金磚五國領導人近日在南非舉行第15次金磚峰會宣佈擴員,邀請阿根廷、埃及、埃塞俄比亞、伊朗、沙特阿拉伯及阿聯酋於明年1月加入金磚國家合作機制,確保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國際秩序中有充分的話語權和決策權,以推動全球治理和國際秩序的良性變革。
在這個世界經濟重心「自北向南」位移的背境下,香港社會今後不能只靠讀懂美英歐等發達社會,也須與國家一道多交亞非拉朋友,做一個背靠國家並全方位開放的國際城市。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於今年2月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講話,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現了現代化的另一幅圖景,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路徑選擇,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國方案。
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徵,更有基於國情的中國特色。特區政府應明示各院校學者介紹現代化不能輕視一個誤區:認為反傳統才能達成現代化。香港院校師生要學好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和特質,這樣才可發揮香港所長貢獻國家所需。
面對百年大變局與走中國式現代化的國策,大多數內地青年已不像父母般仰視美歐。據環球輿情調查中心去年一份對內地100多個城市青年的民調顯示,對於「今天,提到西方國家,您的第一感覺是什麼?」,選擇「對等、平視、沒什麼感覺」等平視態度的受訪者有39.3%,選擇「沒什麼了不起、鄙視、討厭」等俯視態度的有54.6%,加起來93%,內地青年當下面對西方越來越自信。
香港教育官員和高教界當下有多少能平視世界?當前在世界百年大變局及中美關係再也回不到過去的情況下,特區政府要帶領全港高校及各教育法定組織建立新願景,明確培育學生的目標是使其擁有作為中華民族一分子的世界觀,明白香港未來發展與國家是命運與共的;當然也要培育學生具備國際視野,使其能以跨境比較角度去認識香港,並知悉保持國際化對香港發展的重要。
作為香港教育工作者,筆者期望特首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在不影響學術自由和院校自主的原則下,建議各高校及各教育法定組織要高瞻遠矚,不要只服從慣性和舊的機構文化,要配合世界百年大變局及中國式現代化,建構新的機構願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平視美歐文化,多與金磚十一國及「一帶一路」沿線的南方國家院校、機構和學者交流合作!
為加快推動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香港高教界應在學術研究、科技合作和教學交流中提出更多的新舉措。教資會也應提出新策略鼓勵本地大學與內地構建長期合作,深化兩地學術研究和教學上的合作。此外,政府應撥出資源鼓勵自資院校開辦在大灣區有市場需求的課程,如機械設計、產品開發、文化保育等。
特區政府和各院校決策者要吸收教訓,加強大專學生認同其國民身份的教育,要求各專上院校落實「一國兩制」教育,加深學生理解《憲法》及《基本法》、特區成立發展史、國家安全和守法教育。再者,在《粵港資歷框架合作意向書》基礎上,特區政府要加快與廣東省推動兩地的資歷框架合作,促進更多不同行業的資歷互認;並聯繫特區持份者與大灣區企業結合,提供更多升學就業配套讓香港專上學生擴闊視野及有更多上流的機會。
同時,特區政府也提醒院校善用大灣區資源,推動學生親身了解內地高速發展產業如5G、氫能車、新能源、芯片...等,以增強學生對國家歸屬感及自豪感;並為學生尋找國內頂尖企業在職培訓機會,開拓眼界及提供學以致用的機會。
作者胡少偉為教聯會副會長
(文章為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幫港出聲》立場。)
原圖:https://image.stheadline.com/f/1500p0/0x0/100/none/5e2912e7ef1ad4259026e6c8884fd7c1/stheadline/inewsmedia/20210408/_2021040822091219501.jpg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