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公布區議會改革方案。有別於上屆主要以直選模式產生,新一屆的議席將會以委任、間選加直選等模式選出全數470個議席,另加27席鄉議局的當然議員。新選制下區議會採取多元組合的結構,不但可以令區議員反映的意見更加多元,更是優化香港的基層民主模式。
作為一個地區諮詢機構,區議會的角色,在於能夠反映地區民情民意,同時協助特區政府有效治理社區。做好這些工作,與區議員是否經選舉產生,並沒有任何直接關係。記得在2019年區議會選舉中獲勝的前油尖旺區區議員陳梓維,他的確是從一人一票的直接選舉中勝出,但是否代表他有能力做好區議員的工作呢?答案明顯是否定的。2021年他在社交媒體上發帖文指,收到居民投訴,需要與大廈法團聯絡,唯他並沒有對方聯絡方式,於是聯繫當區前任區議員、民建聯的葉傲冬協助。部分直選區議員,更公然承認參與違法行為,例如有前離島區區議員在社交媒體公開承認自己為了應付選舉壓力而每日吸食大麻,不但沒有維護區議員應有的形象,更嚴重踐踏社會法律道德底線,試問用一人一票,真的能選出好議員服務社區嗎?
有人聲稱,今次改革削減了直選議席,是「香港民主倒退」。這說法絕對是無的放矢。民主不是簡單等同於直接選舉,也不應把「一人一票的直接選舉」視為民主的最終目的。
民主應被視為一種治理的手段,為社會帶來積極意義。被反中亂港分子視為「民主燈塔」的美國,國會議員是通過一人一票形式選出,但所產生的國會,在社會治理方面締造了什麼成績呢?根據去年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政治研究所所做的研究發現,只有7%的受訪者相信美國的民主制度是「健康」的。這個結果其實不難理解。在部分人眼中,「一人一票的直接選舉」是表達個人意願的途徑,但實際上,直選的背後,更多的只是反映出金主的利益,因為超過90%的美國國會議席都是由獲得更多選舉資助的候選人勝出,「一人一票的直接選舉」其實已經慢慢淪為「金錢民主」,議員更多反映的,只是背後金主所關心的議題。
回到香港的基層治理發展,未來區議會的直選議席佔整體議席的20%,一方面兼顧了以往反映選民民意民情的作用,同時也強調了民主的重要性。新選制加入間選和委任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彌補了以往單純由直選產生的區議會的不足,吸納更多不同界別的愛國愛港社區人士參與,讓社區治理的團隊實現多元化。說到底,直選不是達至有效地區治理的「神藥」,特區還是必須按照實際情況按方抓藥,才能使由治及興的步伐越來越穩。
穆家駿為中學教師、全國青聯委員、青年民建聯副主席
(文章為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幫港出聲》立場。)
全文載自:2023-5-10《文匯報》評論 (作者授權轉載)
原文連結:https://www.wenweipo.com/a/202305/10/AP645aaf07e4b0590fc57a7313.html
原圖:https://image.hkhl.hk/f/1024p0/0x0/100/none/71cb4bbf5c4ee127af2247d0b40b4990/2023-04/i_src_475098336.jpg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