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跟內地同樣對新冠疫情行「動態清零」的政策。至於什麼是動態清零,我未聽過官方的定義。由於全球疫情仍嚴峻,而我們不可能與外界隔絕,完全清零根本沒有可能做得到。因此,「動態清零」應可理解為不停地設法杜絕一旦出現的疫情,並設法在外防輸入、內防擴散兩方面做足可以做的措施。
觀乎各地的感染率和死亡率,大陸和香港的抗疫成績明顯比其他所謂採取「與病毒共存」政策的地區為佳。就以採取「與病毒共存」政策相對成功的新加坡為例,其累計染病人數已近38萬,筆者落筆當天新加坡單日染病人逾一萬三千,累計死亡人數達866人。本港染新冠肺炎累計則逾一萬四千,單日染病人數雖破了紀錄,但相對獅城的13000,351人算十分低,本港累計死亡人數213人。由於新加波人口遠比香港年青,其染疫死亡人數十分驚人。採取「與病毒共存」政策的美國至今染病人數累計七千七百五十萬人,單日染病人數逾28萬,累計死亡人數92萬4千多,單日死亡人數兩千六百多人。中國大陸染病人數累計13萬9千多,累計死亡人數5千7百,單日死亡人數為0。
有趣的是:實行「動態清零」政策的中國大陸,接種疫苗的比率冠絕全球,今天每百人接種了208.6劑,比採與病毒共存策略的以色列的192.7還要高。美國接種率也僅為每百人中163.25劑。
近來不少人爭論應否由「動態清零」改為「與病毒共存」。在這爭論上有幾點要注意。
一是有些措施今天適用,但明天未必適用。一切要看時機「動態調整」。「動態清零」並非一成不變。
二是一切措施必須按成本效益決定行止。
三是要留意每種措施的成本效益都會因疫情和政治環境而有所不同。
現在試解䆁以上三點。
由於病毒不停變異,當傳播效率不是那麼高時社交距離方面的要求可以鬆動一點。今天Omicron傳播效率十分高,就意味社交距離方面的要求或要收緊。
如果傳播效率高,但病毒的殺傷力低,而又可藉接種疫苗大幅降至更低,那麼大力催谷疫苗接種,然後放鬆社交距離方面的要求,可能是更合符成本效益的做法。我們可以觀察其他地區的重病率和死亡率的變化,隨時調整抗疫策略。
由於現時社區顯然有不少隱形傳播鍊,及時在短時間內推全民檢測十分重要,否則疫情可能以幾何級數上升,屆時就會錯失控疫的黃金時段。必須指出有一點特首肯定是搞錯了。全民檢測的作用是防微杜漸,在社區未出現大爆發之前,找到零星個潛伏案,效率最高,因效率應以防止出現的宗數計而非以當時發現的宗數計。如果一早錯失了機會大幅度擴散,醫療系統被拖垮了,才做全民檢測,發現的個案雖然會更多,效率其實甚低,甚至根本沒有意義。
由於文化和政治環境不同,而且一早失去防微杜漸的最佳時機,西方國家現已無法採取「動態清零」的策略。從現實的角度,這些國家的上策可能就是催谷打針。由於打針成本低效益高,我國在取「動態清零」的策略同時,又在推動疫苗接種上不遺餘力,顯出非常高的智慧。
原文轉載自:頭條日報地 2022-01-27 評論 (作者授權轉載)
原文網址:https://www.speakout.hk/%E6%B8%AF%E4%BA%BA%E5%8D%9A%E8%A9%95/80303/-%E7%8D%A8%E5%AE%B6%E6%96%87%E7%AB%A0-%E5%8B%95%E6%85%8B%E6%B8%85%E9%9B%B6%E7%9A%84%E6%98%AF%E8%88%87%E9%9D%9E
原圖:新華社圖片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