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博客

後孟晚舟事件的中美對峙2:前後夾撃?

霍詠強 2021年10月12日 16:00

霍詠強:「中美對峙的形勢,美國一方面加碼將對中國的壓制上升到了軍事層面以外,和特朗普後期不一樣的是仍然試圖保持外交對話,或者說試圖保持一個「護欄」,防範對峙惡化變成戰爭,但是,卻又用盡一切手段,繼續壓制中國的科技發展和全球影響力。」

「最近半年,美國總統氣候問題特使克里已經先後兩次訪問中國,據稱還在準備第三次訪問,為什麼美國在氣候變化和碳減排領域特別熱心與中國合作,而在其它方面則熱衷於跟中國搞競爭和對抗?事實合作可能也是搞對抗。表面上的氣候合作上,骨子裡也不外乎阻撓中國的發展。」

👇 記得Follow 我哋 👇
IG: instagram.com/silentmajority.hk/
FB: fb.com/silentmajorityhk
Weibo: weibo.com/u/6655322587
Youtube : youtube.com/silentmajorityhk

中美對峙的形勢,美國一方面加碼將對中國的壓制上升到了軍事層面以外,和特朗普後期不一樣的是仍然試圖保持外交對話,或者說試圖保持一個「護欄」,防範對峙惡化變成戰爭,但是,卻又用盡一切手段,繼續壓制中國的科技發展和全球影響力。

在分析兩件表面上不相關的美國行動之前,這星期還有兩宗關於中美關係的大事件,其一是美國貿易代表戴琪在拜登政府上任九個月首次發表的對華貿易政策,然而她在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的發言,除了一開始就定調了和中國的對抗色彩以外,並無新意。她指出「拜登認為需要負責任地管理競爭並確保它是公平的。長期以來,中國不遵守全球貿易規範,已經削弱了美國人和世界其他地方的繁榮,北京進一步強化以國家為中心的經濟體制,缺乏有意義的改革,也無法解決美國和許多國家共同的擔憂。」

唯一吸引到關注的是在答問期間,戴琪半否定了所謂「中美脫鉤」的說法,指「如果脫鉤是美國和中國是否需要停止相互貿易。 就我們的全球經濟而言,這不是一個現實的情況。」並且還用上了「重新掛鉤」(re-coupling) ,但是,這還帶上了一個問號「在某種重新掛鉤中想要達到怎樣的目標? 」

雖然戴琪也曾提及強化美國的製造業,但是既沒有具體細節,通篇翻來覆去也只是針對中國的所謂「貿易規範」,共和黨人繼續以及其他批評者將關稅視為處理貿易問題的工具,指責拜登政府在對華問題上軟弱;而一些商界人士則態度樂觀,認為美政府在與中國接觸方面向前邁進了一步。現實是以拜登上任以來一直不敢調整對華政策,在一再拖延下,在中期選舉之前只會繼續將貿易問題作為政治籌碼。

另一件中美事件,就是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將會在瑞士蘇黎世和同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會晤,就中美關係及有關問題交換意見。不過這次應不會出現如阿拉斯加般的火爆場面,反而可能是為11月底APEC會議上安排拜登和習近平會面做好前期工作。

現實中,美國陰招可謂層出不窮。

9月29至30日,美國和歐盟在匹茲堡召開了為期兩天的首次美歐貿易和技術委員會 (TCC: Trade and Technology Council) 會議,這個委員會是今年5月拜登訪問歐盟時成立的,從這次會議發表的聯合聲明可以看出,美國和歐盟已經在針對中國建立一個貿易和技術聯盟方面邁出實質性步伐,匹茲堡會議將歐美綑綁成一個新的跨大西洋的發展聯盟,專注於半導體、供應鏈、疫苗和氣候變化,以及人工智能和高科技電訊發展,尤其是在6G網絡的研究和制定標準上。在會議中,美商務部長 Raimondo 稱「美歐要通力合作,才可減慢中國的科創發展 」(slow down China’s rate of innovation)。

首次TTC會議特別強調協調解決全球關鍵技術、經濟與貿易問題,深化跨大西洋經貿關係,特別強調共同民主價值觀。這次會議取得五方面共識,一是通過投資審查制度應對國家安全風險,輔之以適當的執行機制,並遵循非歧視、透明度、可預測、比例原則及負責任原則。二是確定出口管制合作的共同原則及領域,確保實施相關措施對雙方出口商的公平與透明。三是合作開發並實施兼具創新性、可信性、尊重人權和民主價值觀的人工智能系統。四是雙方致力於再平衡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伙伴關係,增強各自的供應安全及各自的設計生產能力,著重但並不限於前沿技術的半導體。最後再這些合作發展外,放出明顯帶有針對性的第五點,就是密切合作應對非市場、扭曲貿易的政策和做法,提高各自應對措施的有效性,並探索應對在第三國的負面影響。

聲明中沒有提及中國,但每個條款的對象無疑都是中國。比如說:「繼續保護我們的企業、消費者和員工免受不公平貿易行為的傷害,特別是那些破壞世界貿易體系的非市場經濟體的行為。」正如美國貿易代表戴琪所言,歐美直到現在都不承認中國是市場經濟國國家,並且再三強調中國就是「破壞世界貿易體系的非市場經濟體」。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還稱,「我們應該擁有制定規範、標準和規則的能力,並以此監控技術的應用方式;科技幾乎影響著所有公民的日常生活,我們必須有能力設定步伐、制定標準。」也就是說繼續控制「遊戲規則」。

TTC 加上 QUAD「美日印澳四方機制」,包括了世界上大部分掌握高科技和高端制造業的國家,就是要封鎖中國發展高科技的路徑,又令中國無法獲得任何高科技,那麼中國非但不能超越美國,更有可能受制於市場壓逼,進入另一種「停滯20年」的局面。在保持貿易繼續容讓中國成為世界工廠之餘,又無法達到科技自主,只能長期處於全球產業鏈的中低層,這就是美國的如意算盤,也是中國面對的殘酷現實,除了自力更生、自主創新,或許應該效法任正非的做法,加強吸引海外的專家和科學家到中國或旗下海外分公司工作,這可能是打破封鎖的其中一個好辦法。

除了上游截流、美國同時在下游夾撃,針對中國企業在電商平台的滲透力。今年5月以來,Amazon 開始「絞殺」中國賣家,首先以整治刷單刷評、倒賣信息、跟賣欺詐、關稅漏洞等理由,封禁了傲基、帕拓遜等中國大賣家,並且凍結資金,然後進一步向中小賣家埋手。然而表面上的整治行動,更多是為了摒除中國賣家的。

截至2020年底,Amazon 頂級賣家有42%來自中國,與美國本土大賣家數量幾乎持平,如果將統計範圍擴大至營業額排名前10萬家店鋪,中國賣家更是以58%對36%的優勢,領先美國本土競爭者。而且中國賣家湧入Amazon的速度還在進一步提高,今年初,75%平台新賣家來自中國,假如沒有此輪強力打壓,中國賣家有很大可能佔據Amazon 過半份額。當中最大原因,是中國賣家的營銷能力,在國內阿里淘寶、京東等平台久經試鍊,不但積聚出渠道流量營運方法和技術,還開發出能影響Google、百度的搜索引擎優化,逐步開始向Amazon 等跨境電商行業擴散。

於是,美國果斷打撃中國賣家,聯邦貿易委員會(FTC)與Amazon 進行了長達數月的溝通,Amazon 甚至直言不諱表示封禁相關品牌來自於FTC的授意,並要求運營部門不得受理相關品牌和店鋪的申訴 (we are advised to not entertain any appeals)。幾乎同一時間,兩黨參議員發起的《線上零售市場消費者保護法案》(INFORM Consumers Act),其中的核心內容,是要求電商平台第三方店鋪必須公示註冊地及聯繫信息,更直言不諱地表示法案瞄准的是中國賣家,要將「中國製造」和負面印象聯結,遏制中國賣家在Amazon的發展。

最近半年,美國總統氣候問題特使克里已經先後兩次訪問中國,據稱還在準備第三次訪問,為什麼美國在氣候變化和碳減排領域特別熱心與中國合作,而在其它方面則熱衷於跟中國搞競爭和對抗?事實合作可能也是搞對抗。表面上的氣候合作上,骨子裡也不外乎阻撓中國的發展。

中國有句說話叫「皮裡陽秋」:表面上不作評論但內心另有盤算,或許很能夠描述目前拜登政府的態度。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