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博客

政府該何時干預自由市場?

何濼生 2020年02月19日 12:30

何濼生:「在恐慌情緒籠罩社會的時候,棄自由市場轉取配給其實才是正路!配給讓市民安心,因為他們肯定可買到或獲派送自己那一份。生意人固然少了一個賺暴利的機會。市民卻肯定樂見。」

👇 記得Follow 我哋 👇
IG: instagram.com/silentmajority.hk/
FB: fb.com/silentmajorityhk
Weibo: weibo.com/u/6655322587
Youtube : youtube.com/silentmajorityhk

善用市場機制是一切經濟體賴以成功的重要關鍵。但有些時候政府的干預還是需要的。

傳統的經濟學初時認為只有兩種情况才需要政府介入市場。一是社會成本跟私人成本或社會效益跟私人效益出現差距(界外效果externalities);一是市場出現壟斷。後來,發展經濟學建議,發展中國家的「初生工業」(infant industry),由於「初生」、根基未穩未能與成熟的外來企業競爭,可暫時接受國家的補貼。

今天香港人面對防疫用的外科口罩短缺,竟沒法買得到。現時卻不乏藥房擺放招買,但平時五、六十元一盒的口罩索價三、四百元。新民黨葉劉淑儀建議禁止抬價囤積。

到底禁止抬價囤積是否愚蠢?是不是限價就反而會打擊供應,反而加劇短缺?

限價未必打擊供應

澳門的做法是居民可憑身分證,在指定藥房和部分工會服務點以成本價買十個口罩,十日後可再買。台灣的做法也是差不多,只是以健保卡認人配售。

我相信一般香港人對澳門和台灣的做法十分羨慕。見到人家不用到處「撲」口罩,自己卻為口罩愁:不少人甚至捱冷天還未亮就要排隊買口罩,兼未能肯定會否成功;又有不少人網購被騙。

我認為澳門和台灣的做法非常務實。其構思者深諳人性和市場。今天的口罩之所以出現短缺,一個重要原因是恐慌造成搶購。搶購之下連本來貨源充裕的日用品如廁紙、紙巾、洗手液、消毒用品都被掃貨。多個超市多日都見貨架空空如也。

恐慌情緒造成盲目搶購

問題是在恐慌情緒籠罩社會的時候,供不應求未必反映實際供應追不上實際需求。此刻有人搶購,買入遠多於實際需要,乃是人性弱點的寫照。若干做生意的人,「因勢利導」囤積來貨惜售亦屬市埸行為。貨架多日空空如也的影像回饋到行為,驅動下一波的搶購。多人大排長龍仍買不到口罩,同樣驅動了下一波的搶購。我們談市場,不應對恐慌情緒視若無睹。如果供應商回應市場需求大量增加生產,很大可能會造成浪費。

在恐慌情緒籠罩社會的時候,棄自由市場轉取配給其實才是正路!配給讓市民安心,因為他們肯定可買到或獲派送自己那一份。生意人固然少了一個賺暴利的機會。市民卻肯定樂見。

全文轉載自:2020年2月17日 明報評論 (作者授權轉載)

原文連結:http://bit.ly/322zwUe

原圖:http://bit.ly/2SBlLZI

嶺南大學潘蘇通滬港經濟政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