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博客

全面小康社會在即 農業規劃發展有序 農村環境有待改善 農民問題對症下藥

胡少偉 2019年03月13日 12:00

胡少偉:「回顧國家針對三農問題的施策,中國農業持續發展並規劃有序,中國的農村環境則需落實措施,以改善全國農村的水、土和居住的環境;住在各地農村的人,包括留守及空巢老人、留守妻子、男女青年的婚姻、留守兒童和嬰兒教養及村鎮幹部監管等問題,仍待國家以人為本,調動各方面力量對症下藥,綜合施策解決農村裡人的問題。然而令人期待的是國家正全力推動脫貧攻堅;相信在全國上下的努力下,2020年全面達成小康、十三億人脫離絕對貧窮、全國不留一個貧窮縣的目標定必達成!」

「小康社會」是由鄧小平在20世紀70年代末提出國家發展的戰略構想。1987年中共十三大「三步走」發展戰略,當中「第二步」的目標就是讓全國人民生活達至小康水準,這亦促使中國於2000年人均生產總值提升至1,000美元。2002年十六大進一步提出要在21世紀的頭20年,使國家低水準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發展到惠及十幾億人口的高水準小康社會。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15年中國政府的《十三五規劃》要求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習近平國家主席於2016年新年賀詞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13億人要攜手前進;讓幾千萬農村貧困人口生活好起來,是我心中的牽掛。我們吹響了打贏扶貧攻堅戰的號角,全黨全國要勠力同心,著力補齊這塊短板,確保農村所有貧困人口如期擺脫貧困。」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於201937日表示實施精准扶貧已6年,期間全國貧困人口從2012年的9899萬人減至2018年的1660萬人,減少8200多萬人,平均每年減貧1300多萬人。按官方2011年公佈的貧困縣共832個,由2016年至2018年有433個縣成功脫貧。至於內地貧困村落,據官方紀錄2013年有12.8萬個,至2018年底已減剩2.6萬個。劉永富主任指依照中央對消除人口、貧困縣和區域性貧困(即村落)的目標,目前工作進展分別達成85%50%80%2019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之年。國家2019年的目標是再減少貧困人口1000萬人以上,讓來年貧困人口減至600萬以下,貧困縣剩約60個。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於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稱對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務,紮實推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強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統籌銜接,確保如期實現脫貧攻堅目標、農民生活達到全面小康水準。打好精准脫貧攻堅戰。重點解決實現「兩不愁三保障」面臨的突出問題,加大「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力度,落實對特殊貧困人口的保障措施。脫貧致富離不開產業支撐,要大力扶持貧困地區特色優勢產業發展。開展貧困地區控輟保學專項行動、明顯降低輟學率,繼續增加重點高校專項招收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人數,用好教育這個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基本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規劃建設任務,加強後續扶持。對摘帽縣和脫貧人口的扶持政策要保持一段時間,鞏固脫貧成果。完善考核監督,用好中央脫貧攻堅專項巡視成果。越是到脫貧攻堅的關鍵階段,越要抓實抓細各項工作,確保脫貧有實效、可持續、經得起歷史檢驗。可見,國家重視脫貧攻堅的工作,務求於明年達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正如劉主任在今年兩會稱即使中國解決絕對貧困問題,貧困還會長期存在,中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社會上對生活的需要和發展不充份、不平衡的矛盾,仍然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所以減貧在中國還是一項長期的任務。

 

絕大部份貧困人口居住在農村,40年來的改革開放令中國農村有很大的發展和改善。19782012年間,全國農村勞動力由70.5%下降到33.6%﹔農業佔GDP比重由28.2%下降到10.1%﹔農村人口比重由82.1%下降到47.4%﹔農業生產率亦提高,期間人均農業勞動力糧食產量由1076公斤人提高到2129公斤人。農民生活水準亦有明顯改善,19782012年間農村家庭恩格爾系數由67.7%下降到39.3%。雖然中國可耕地面積佔比只有國土總面積13.3%,比美國、印度、德國、法國、英國等國家為低;人均佔有耕地面積更是只有1.39畝,不到世界人均耕地水準的40%。但中國人基本上養活了自己,2018年全國糧食產量達到65789萬噸,人均糧食佔有量達473公斤,並已連續11年不低於國際人均標準的400公斤。中國以佔世界7%的耕地、6.5%的水資源養活世界22%的人口;對全球人類而言,中國農業應該算是了不起的。

 

「三農」問題在中國於1992年首次提出,「三農」是指: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村穩定是整個社會穩定的基礎,農民問題始終是國家革命、建設、改革的根本問題。從2004年以來,中共中央連續16年下發一號文件,對解決「三農」問題提出新思路,採取了綜合性的措施: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實施工業反哺農村、城市支持農業的方針﹔建立農村公共財政體系,實現城鄉居民公共服務均等化﹔健全農村市場和農業服務體系,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發展鄉鎮企業,努力開拓多種管道轉移農民城鎮就業﹔發展小城鎮,促進農村勞動力和人口由欠發達地區向發達地區轉移,由內地向沿海地區轉移,由農村向城市轉移,由小城鎮向大中城市轉移﹔建立健全和落實保障農民工合法權益,使農民工成為真正的市民﹔進一步加快現代農業的發展,促進農業現代化。其中,最重大舉措是取消農業稅,調整國家和農民的分配關系;經過農業稅費改革試點後,2006年在全國取消農業稅,延續了2600年的按地畝向農民徵稅的制度從此退出歷史,全國農民每年減輕負擔1335億元。各項三農措施促進中國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由農村為主的國家向正城市化的國家轉型,農村向城市、農業經濟向非農業經濟轉型,並出現加快轉型的趨勢。從1978年到2008年,中國農業機械化程度提高了7倍;機耕、機播、機收比重不斷提高,到2009年機耕面積佔播種面積達66.0%20世紀90年代以來,現代農業要素在中國大規模應用,以節地、節時、節水為目標的白色革命推行,到2011年農用塑膠使用量達到229.5萬噸。國家不斷加大對農業的資金支持和政策扶持力度,從2007年到2014年國家財政農林水事務支出由3404.7億元增到14173.83億元,平均每年增長22.6%,比國家財政支出年均增速高5.3%;同期國家財政支出中農林水事務支出所佔比重由6.84%提高到9.34%,增加了2.5%。在國家財政和強農惠農政策的有力支持下,中國農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生產國;在19種主要農產品中,中國產量居世界第一位的就有12種,第二位的有2種,第三位的有4種。

 

當前中國農業在產品品質的近憂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受不良增產方式的影響,種植業過度施用化肥農藥,養殖業過度使用抗生素等,造成農產品中化學品、抗生素等殘留超標。有關部門估計中國化肥農藥的施用量超出世界平均水準的2.5倍,造成了農業面源污染;因此農業部提出到2020年實現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目標。另一方面是受生態環境污染的影響,因工農業生產和城鄉居民生活等造成的水、大氣與土壤污染,直接影響了農產品生產的品質。2017年環境保護部公報:全國地表水4類至劣5類水體面積達到32.1%,空氣品質超標城市比例達到70.7%,部份地區酸雨頻率在50%以上;2014年全國土壤污染情況調查公告全國土壤總的超標率為16.1%。農業生產離不開自然環境,環境污染對農產品品質安全造成嚴重影響;國家今後須花大力氣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採取有力措施減輕環境污染對農業生產的影響。與此同時,隨著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城鄉居民的肉類、奶類及水果等的消費持續增長。以肉類為例,1980年城鄉居民人均肉類年消費量為12.70公斤,到2016年全國城鄉居民人均肉類年消費量為59公斤,未來仍是一個增長的趨勢;人均肉類消費量的增長意味著要消耗更多的糧食。中國加入WTO後從2004年起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由順差轉為逆差;2016年中國農產品貿易逆差更達460多億美元。與國內農產品消費增長相對的是,2016年末全國耕地20.24億畝,年內淨減少115.35萬畝;耕地的減少,增長的農產品消費,進口農產品的壓力,對國家農業生產形成挑戰。筆者建議在全國提倡健康素食,這可能減少對農業生產總量的壓力。

 

為了實施品質興農戰略的發展目標,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財政部、商務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等於20192月聯合印發《國家品質興農戰略規劃(20182022年)》,其中提出到2022年品質興農制度框架基本建立,初步實現產品品質高、產業效益高、生產效率高、經營者素質高、國際競爭力強,農業高品質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到2035年,品質興農制度體系更加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全面建立,農業品質效益和競爭力大幅提升,農業高品質發展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於今年35日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說抓好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近14億中國人的飯碗,必須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要穩定糧食產量,新增高標準農田8000萬畝以上。穩定生豬等畜禽生產,做好非洲豬瘟等疫病防控。加快農業科技改革創新,大力發展現代種業,實施地理標誌農產品保護工程,推進農業全程機械化。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加強面向小農戶的社會化服務,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可見,國家規劃農業發展有序,相信可滿足全國人民的糧食安全。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央連續發出16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一號文件,農村發展發生了變化,大量「三農」問題得到解決;與此同時,新的「三農」問題不斷湧現。2004年中國城鎮化率只有41.76%2018年城鎮化率達到60%15年時間城鎮化率增加了近20%。中國城鎮率雖然持續提高,不等於全國農村會完全消失;估計到一定城鎮比例後,住在農村的中國人口會維持穩定,並仍是一個龐大的群體。然而,當下一個嚴峻的現實是中國農村的經濟和社會問題已變得複雜;如果解決不好,不但影響到全國農村、農民、農業的健康發展,而且也會阻絆國家正在推進的各項事業。從農村生產秩序來講,大量農民全家進城,他們是農村土地的承包者,但是他們不再種地。而種地農戶僅靠自家承包地無法獲得適度土地經營規模,他們就要求流入土地以擴大經營面積。當農村土地承包者和經營者越來越分離時,採取何種農地政策,國家財政如何支農,就有了與之前完全不同的內涵。從農村生活秩序上講,農村過去是一個相對封閉的體系,有維繫內生秩序的能力。現在農村發生分化,農民收入多元化,傳統的村莊內生秩序機制無法維繫,農民就盼望地方政府介入到之前社會自治的方面。移風易俗僅靠社會內部力量是不夠的,沒有政府宣導,沒有政策支撐,沒有群眾性基層組織的參與,農民辛辛苦苦進城務工經商的收入就會被攀比消耗掉。在農民土地承包期於2017年延長30年後,農村的生產和生活秩序是不能不深入研究和解決的課題。

 

中國仍然是一個「農」字當頭的國家,中國人民大學研究員馬亮於20182月分析指雖然城鎮人口在2011年首次超過農村人口,但是還有一半人口的根在農村,他們是離不開農村的新農民。因此找准中國農村的出路,才能使新型城鎮化落到實處,並使中國的城鄉「兩條腿」平衡發展。概括來說,農村在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基層政權和鄉村治理、社會結構和文化風俗等方面,都要提上日程並加快發展和改善。其中的例子包括:越來越多的村民買得起車,但農村交通管理形同虛設,道路建設也跟不上發展速度,許多農村過早患上交通擁堵症。農村飲用水以地下水為主,家家戶戶挖井,對地下水系的破壞嚴重。農村垃圾處理仍然處於分散狀態,垃圾圍村在許多地區已顯現。由於缺乏嚴格監督管控,上級部門的轉移支付常被層層盤剝、偷工減料或挪作他用。政府對農田的補貼不足,許多農民選擇撂荒,造成農地資源浪費。由於政府監管無力,消費者維權意識和知識欠缺,農村地區成為假冒偽劣產品的傾銷地。大量重污染企業被城市淘汰,卻入侵毫無戒備的農村,使之成為藏污納垢之地。面對上次種種農村問題,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今年38日參加河南代表團審議說要:「加大投入力度,創新投入方式,引導和鼓勵各類社會資本投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建立全域覆蓋、普惠共用、城鄉一體的基礎設施服務網路」。對於農村投入的重點,習主席亦明確指出抓好農村交通運輸、農田水利、農村飲水、鄉村物流、寬頻網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看來,國家領導層對基層農村的環境問題掌握,並已提出相應的改善之法。

 

據統計全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從2012年的35.3%增長到2017年的42.35%,全國農民工總量達到2.87億人,中國還有六億農村人口;六億農民加兩億多農民工佔到全國人口的大多數。不僅農民需要依託農村和農業來維繫自己致富奔小康的夢想,而且大部份進城農民工仍然缺少在城市體面安居的條件。他們中的一部份人進城失敗就要返回農村。隨著國家現代化進程的發展,農村大量青年勞動力湧入城市,留守婦女、留守老人、留守兒童人數眾多,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據國家民政部統計全國在2010年有8700萬農村留守人口,其中有4700萬留守婦女,留守婦女佔留守人口的54.2%。關注農村留守婦女近年受到內地各方面的關注,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留守妻子課題組調查推算出2015年全國留守妻子的規模為3044萬,農村留守妻子降至1717萬。據該課題組分析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留守妻子在規模上經歷早期急劇增長,隨後增速趨緩,近期快速下降的過程。20002005年,全國留守妻子數量急增,高達174%20052010年增速放緩,五年間只增長29.6%2010年以後,留守妻子出現負增長,20102015年間減少了16.5%。雖然農村留守妻子有所下降,全國千多二千萬留守妻子在農村生活的各方面的問題,仍待各方共同關注和施策。

 

有內地傳媒指出現時在農村裡居住的有:70%的是70歲以上的老人,20%的是60歲以上的,5%的是50歲以上的,5%50歲以下的人。中國農村已成為一個老化程度最高的社區,其中首當其沖的便是農村老人就醫難題;農村中老年人罹患心血管病和癌症的比例畸高,濫用抗生素的現象令人堪憂。再者,據民政部2010年數據,農村留守老人約4000萬,佔農村老年人口的37%2014中國農村養老問題現狀調查報告則顯示近四成農村老人身邊無子女居家養老。2018年底發佈《中國農村留守老人研究報告》,全國身邊沒有贍養人或者是贍養人沒有贍養能力的農村留守老人,規模仍有1600萬人。這千多萬農村空巢老人的生活和健康,需政府作出關注。在香港,為救助急病的獨居老人,有機構提供平安鐘服務;這方法在內地可仿效嗎?與此同時,《2018中國老年人「網癮」熱點監測報告》顯示,60歲及以上線民已超半億人;8.7%的老年線民日均上網時長超4小時,有18%的老年人使用互聯網已經三年以上。上網時間過長對身體眼睛等的傷害很大,現在網癮也開始危害老年人的健康了;5000萬老人選擇與手機「相依為命」,背後有不可言說的原因是孤獨。怎樣利用網絡為老人建立有利的生活環境?再者,在農村可否加強社區服務照顧老人生活和健康呢?這些都仍待全國各方尤其是醫護及民政部門攜手研究,拿出實踐資源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照顧好全國農村每一個空巢老人。

 

當下中國農民另一大難題是男女青年的婚姻問題。改革開放後農村面貌發生了變化,但城鄉之間仍有不小差距,欠發達地區的農村群眾向城市聚集;如今農村適婚男青年越來越多,女青年卻寥寥無幾。農村流傳:「爺爺娶奶奶用了半斗米,爸爸娶媽媽用了半頭豬,我結婚卻要用爹娘『半條命』!」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依託「百村觀察」專案平臺,對全國31267個村莊4079個農戶進行13192個走訪調查,2017年發表結果指農村婚姻狀態為未婚的男性占比為5.92%,女性則為3.62%,男女性未婚比為1.631。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男女性別比是1.051;可見,農村性別比例失衡導致的男多女少已經意味著部份男性「無婚可結」,而根據男女性未婚比來看,農村社會適婚男性結婚顯然是難上加難!在4027個農村有效樣本中,有2767位農村居民認為男青年更難找到對象,佔比達68.71%。在性別比例失衡的客觀現實下,男青年難婚配在農村社會已成主流看法,其面臨的結婚壓力顯著高於女性。邯鄲市臨漳縣文明辦主任今年2月受訪指通過統計60%以上女青年通過考學、打工途徑將家安在縣級以上城市;而80%的男青年因學歷、能力等因素無法承擔在城市買房等高生活成本,選擇回鄉居住,加劇了農村男女比例的失衡。在冀南某村,全村314人中適婚男青年10人,女青年7人,但女青年全部在外打工且都沒有回農村結婚的想法;2018年全村僅出嫁1名女青年,還是嫁到城市裡。這農村男青年找不到婚配現象原因之一,是有些農村男青年初中畢業後就直接外出打工或做起小生意,缺少一技之長、致富能力不足,導致結婚難;而一些農村女青年寧可做「剩女」,也不委屈自己「下嫁」農村男青年。農村男女青年婚姻往後怎麼辦?適婚者結婚數目減少,勢將影響未來的出生率,這亦長遠地影響中國社會的人力更替,誰對此有良方?

 

農民還有另一大難題,是農村兒童的教養。據2014年全國婦聯的調查顯示全國有農村留守兒童6103萬,佔全國兒童總數的22%。經過各方努力,留守兒童人數大大減少,民政部2018年指截當年8月底,全國共有農村留守兒童697萬人,與2016年首次農村留守兒童摸底排查902萬人相比,下降22.7%。農村留守兒童人數雖減少至800萬,但另一個問題:農村兒童的教育卻起各方關注。斯坦福大學羅斯高教授一個大型農村教育行動計劃於2017年發表研究結果,發現貧困農村63%的孩子一天高中都沒上過。他的團隊在全國收集13萬個學生的資料,抽血發現有27%農村孩子是貧血的,想學都集中不了精神;他並推算出1/3的中國未來勞力IQ是低的。為什麼會認知能力低下?一個原因是基因,第二是營養,第三是養育;如果03歲缺少養育跟營養,會影響到大腦的發展,影響到IQ、行為跟以後的學習。一半以上的中國農村的寶寶是貧血的,他並指出再看浦東從農村出來的家長,餵孩子養孩子還是用農村的辦法:吃饅頭、米飯、鹹菜。所以,他認為營養不良是一個問題,而養育方面問題更大。他的研究發現95%的農民希望孩子上大學,但是現實裡只有8%的農村人上大學;17%媽媽說希望寶寶以後拿博士學位,但是到初中1/3的孩子就輟學了。她們是愛孩子的,團隊問你昨天有沒有講故事給寶寶聽?大部份的回答否,只有10%的人是肯定的回答。他們又問媽媽昨天有沒有讀書給孩子聽?這個比例只有4%。怎樣去改善中國嬰孩的營養和養育的問題?至今,在網上仍未有對策。筆者建議教育部、文化部等相關單位,能早日在農村親子教育和社會教育中將這些有關養育的訊息帶給新一代農村媽媽和監護人,希望下一批農村嬰孩再不貧血,媽媽及監護人亦懂重視孩子的教養,以免太多農村嬰孩長成後IQ低於世界的平均。

 

中國農村內人的問題,除了老人、留守妻子、男女青年婚姻、留守兒童和嬰兒教養外,還有的是農村幹部的質素,正如中央紀委國家監委公佈2018年上半年通報的群眾身邊腐敗和作風問題,惠農領域違紀問題最為突出,共通報179起,約佔35%;集體「三資」違紀問題129起,約佔25%,還涉及土地徵收違紀問題、吃拿卡要、以權謀私等其他違紀問題。通報的違紀人員中,村居幹部最多,為322人,約佔全部人數的60%;鄉鎮幹部120人,佔比為23%。違紀情形中,截留類、違規發放類、挪用類、收受財物類總占比約30%,履職不嚴類約佔28%,套取類約佔22%,侵佔類約佔13%。其他問題類型還包括優親厚友、涉黑涉惡、私設小金庫、虛報冒領墳墓拆遷補償款、騙取國家徵地補償款、利用職務影響謀利等。與此同時,2018年全國紀檢監察機關共查結涉黑涉惡腐敗和「保護傘」問題1.4萬起,給予黨紀政務處分1萬餘人,移送司法機關1899人。這一方面體現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切實維護群眾利益的鮮明立場和堅定決心;另一方面,面對以上農村惡黑貪腐的數字,繼續在農村打黑除惡和減蠅貪,加強村鎮幹部的監管,仍是億計農民心中所盼。

回顧國家針對三農問題的施策,中國農業持續發展並規劃有序,中國的農村環境則需落實措施,以改善全國農村的水、土和居住的環境;住在各地農村的人,包括留守及空巢老人、留守妻子、男女青年的婚姻、留守兒童和嬰兒教養及村鎮幹部監管等問題,仍待國家以人為本,調動各方面力量對症下藥,綜合施策解決農村裡人的問題。然而令人期待的是國家正全力推動脫貧攻堅;相信在全國上下的努力下,2020年全面達成小康、十三億人脫離絕對貧窮、全國不留一個貧窮縣的目標定必達成!

 

 

 

原圖:http://www.xinhuanet.com/comments/2018-09/24/c_1123475644.htm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