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觀點

香港參與大灣區要取長補短

鄭赤琰 2019年03月12日 11:00

鄭赤琰:「就今天『九加二』的大灣區的經濟總量約10萬億元、人口7000萬的規模看,如果香港真能把原來的『介紹』轉為『參與』的角色,不但內地會發揮更大的發展功力,就是香港本身也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以頭40年廣東9市發展的功力來預測大灣區發展規劃今後20到30年會成為世界頂級的發展地區,應該是謹慎樂觀的。想當年剛開始在1979年討論開放政策與在港澳周邊成立「經濟特區」時,就在今年規劃為大灣區的9個城市(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的GDP才不過是日本的8%(包括香港和澳門)。

就今天「九加二」的大灣區的經濟總量約10萬億元、人口7000萬的規模看,如果香港真能把原來的「介紹」轉為「參與」的角色,不但內地會發揮更大的發展功力,就是香港本身也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勞工密集未能轉型資本密集

就以深圳與香港作個比較,從1979年到現在,深圳從一個農村變成今天超過千萬人口的城市,其中的硬件例如商廈的建設已追上或追過香港,又例如軟件的教育與科研,前者由無到很有規模,後者單是IT的研發成就已躋身世界頂尖,騰訊與華為便在深圳創業的;反觀香港的科技園是虛有其表,中文大學旁邊的科技園在吐露港填海出來的大片土地,原來的設想確該是理想的科技園區,但第一期開發後,起步蹣跚,第二期也遲遲現身,之後剩下的大片土地竟變成豪宅建築,把科學園的發展也斷了「龍脈」。

五十年代中創立的觀塘工業區,到了內地八十年代開放外來工業投資後,觀塘工業不思把勞工密聚工業轉型為資本密集的科技工業,把整個工業區廢掉,之後好不容易才由工廈業主自己「執生」改裝為商廈出租。勞工密集工業不是不能轉型,而是不為。因為放棄的心態,令觀塘和長沙灣兩個工業區變成「工業失敗」的心理障礙,即使後來有了「吐露港工業園」,官商更有興趣的是在那裏「炒樓」!

由此說來,如果當年面對內地開放工業的競爭,自己先行一步把工業轉型,正如新加坡那樣,不但自我轉型,而且還作出戰略選擇,相中醫療科技工業,把全球五大醫與療兼備的企業引進新加坡合資研發以亞洲人為對象的病與藥,這個戰略選擇考慮到中國等亞洲各國在醫療方面的落後,搶先這一步,可遙遙領先,不怕競爭,結果在醫療工業領域新加坡已成為先進地位,而且還成為一大GDP的貢獻者。

往者已矣,來者猶可追。香港要擺脫「介紹人」角色之餘,在扮演「參與者」方面又有什麼作為?若用《孫子兵法》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去思考,便可從自己的長處與短處展開工作。

弱點一:負面觀感

香港的最大弱點來自英國殖民地統治長達一個半世紀,香港人口的增長來自內地,他們來港的最大原因是來此避難,而中國自外國侵凌長達為兩百多年,國家動亂日子長了,抵港定居的最大保障是安定繁榮,對內地的負面觀感造成港人對內地的開放改革無動於中,也因而失掉參與內地發展的機會。

弱點二:全力炒樓

其次是像炒樓,最大的富商來自土地發展商,最大的賣地莊家是政府,所有中產階級都把一生的入息都押在炒樓之上,而銀行最大的放貸對象更是炒樓一族,這種做法對香港多元發展便成了弱點,因為人的財力人力全都孤注一擲押在房地產身上,也因此削弱了多元化發展的能力,要由此弱點擺脫出來,參與大灣區的多元發展,即使有心也無力。

弱點三:政府弱勢

香港政府的決策能力長期處於弱勢,港英時代抱着帝國夕陽心態,對重大發展乏趣也乏力,九七後的特區政府又被政黨政治糾纏不清,所有重大的發展政策都要一波三折,董建華重建九龍舊城區的鴻圖大志無法落實,曾蔭權被「五區公投」搞到「滿城風雨」,梁振英被「特首選舉方案」弄至「無心戀棧」,林鄭月娥能否展示有效管治仍待考驗中。可見,強勢政府沒法建立,要想有效參與大灣區發展,即使改不了自身弱點,也要看清自己的長處去發揮,才有參與的作為。

長處一:司法制度

香港最大的長處是「一國兩制」,就以《基本法》賦予原有香港制度不變的法律規定下,香港享受到的制度,能夠派得上大灣區用場的有如下幾點。

第一,作為中國行政特區的香港司法制度發展於英國的普通法,九七後原有司法制度不變,包括法官可繼續外聘,律師資格和訓練自主,司法裁判程序與英聯邦國家無別。這一來香港的司法制度受到普通法國家認同的優勢可就多了,例如在大灣區規劃中提議要用香港司法制度在亞太區建立國際仲裁中心,以解決商貿投資等糾紛,尤其是「一帶一路」當前遇到的不少當地國家單方改變協議的糾紛,若放在這個提議中的國際仲裁中心,以香港普通法的地位,其解決糾紛的認受性,會比糾紛雙方處理好得多。其他的司法制度優勢還包括,投資的司法環境,有國際標準的信心;投資貿易服務等所享受到的企業自由促成各國企業來港落戶。

長處二:科技發展

香港具備的優勢可在科技產品的其他問題發揮作用,例如華為與中興等中國企業,若早有預見而把香港作為其產品基地,其抗拒西方打壓的抗壓力便會比內地強得多,因為所有對中企打壓的藉口,都可因香港有西方繼承下來的企業法規而取信於天下。因此香港參與大灣區發展的最大作用是,鼓勵所有在大灣區的科技公司作出的註冊,均採用香港名牌,香港商業註冊的國際化條件可輕易制訂法律,把大灣區公司納入香港公司,香港的參與角色便佷可觀了。

長處三:教育制度

香港的教育制度屬英美系統,大專院校的發展因人口有限也處於「瓶頸」的困境,如果把香港幾間有規模的大學分頭到大灣區城市建立分校,或是國內名校在大灣區的分校採行科系合作教研的方法,與香港各大學合作,便可打破本港大學的「瓶頸」問題,還可分享內地人才充沛、發展本港教育制度的優勢呢!

上述所論是舉其要點,此外其他優點不變。

 

原圖:

http://img.takungpao.com/2017/0217/20170217031649298.jpg
http://images.takungpao.com/2015/1029/20151029025634377.jpg

 

原文:信報 2019-03-06評論 (作者授權轉載)

https://www1.hkej.com/dailynews/commentary/article/2073759/%E9%A6%99%E6%B8%AF%E5%8F%83%E8%88%87%E5%A4%A7%E7%81%A3%E5%8D%80%E8%A6%81%E5%8F%96%E9%95%B7%E8%A3%9C%E7%9F%AD

 

作者鄭赤琰為中文大學前政治系主任、華人學術網絡成員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