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博客

流感每年肆虐  急症內科中招  香港醫療病了  誰救醫護病人

胡少偉 2019年02月28日 12:00

胡少偉:「對於香港公立醫院醫護人手比例遠低於國際平均,不知讀者有所感想?這是不是香港公立醫院醫護人手不足的主因?香港醫療病了?誰救醫護病人?不管如何,筆者當下只盼下個流感肆虐季節,香港政府、醫管局和急症及內科醫護人員能有更好的準備、齊心攜手抗疫,更好地去照顧每個入醫院急症和內科病房的患者。」

流感每年肆虐,全港醫院急症室和內科苦況每年均成香港傳媒的焦點。按網上舊聞,2015年變種流感肆虐香港,截至當年3月18日累計529名成年人感染後需深切治療,18名兒童感染後出現嚴重併發症,並共奪去400人性命,創下那幾年的新高。2016年香港冬季流感錄得27宗18歲以下兒童嚴重併發症或死亡個案;而該年18歲或以上成人有403流感患者入住深切治療部,終有205人被斷定因流感併發而死亡。2017年香港,夏季流感高峰期持續爆發,截止當年8月6日累計312人死亡,超過SARS時期的病亡者。去年初香港冬季流感又再肆虐,兒童嚴重流感個案超過10宗,政府早前宣佈全港小學及幼稚園停課,提早放農曆年假以打破兒童流感傳播鏈。2018年4月衞生防護中心表示流感季節共錄得570宗入住深切治療部的成人個案,其中382人死亡;同期有20宗18歲以下兒童嚴重個案,當中19人沒有接種季節性流感疫苗。今年衞生防護中心於1月2日宣佈香港踏入流感高峰期,總監黃加慶指截至2018年12月30日季節性流感病毒陽性達14%,高於10.7%基線水準。衞生防護中心這學年推行到校接種先導計劃,接種率約七成,而本港整體6歲至12歲學童疫苗接種率約五成,而0歲至5歲的幼童接種率則只有約三成。

今年流感在港持續爆發肆虐,衛生防護中心於1月22日公佈再多48間幼稚園及幼兒中心,因爆發流感而要停課7日,累積有349間停課,佔全港幼稚園約3成。為此,教聯會於1月23日呼籲政府盡快宣佈全港幼稚園停課,提早放農曆新年假期,以防止流感迅速蔓延,保障師生健康。政府於1月24日宣佈,全港幼稚園和幼兒中心由26日起停課。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25日出席電台節目表示醫院兒科入住人數破過去5年的紀錄,6歲以下的嚴重個案亦創新高。流感高峰期醫院急症室和內科病房年年迫爆,醫護人員工作壓力大增,兩醫生工會終在2019年1月26日舉行「不在沉默中谷爆」公共醫生申訴大會,130名醫生出席申訴前線苦況。2月2日有近百名公立醫院護士在政府總部外集會抗議,發起集會的香港護士協會說每到流感高峰期,政府只要求前線護士捱義氣,不停在公立醫院加床加籌,令護士工作百上加斤,無了期加班,批評當局從未認真正視問題,漠視護士慘況。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陳肇始親身到場與集會人士對話,強調醫管局必須正視人手問題,規劃短、中長期措施,政府會爭取資源配合。衞生防護中心於2月20日公佈數據顯示,截至前一天累計錄得416宗成人嚴重流感個案,當中226人死亡;兒童嚴重流感個案則累計錄得21宗,當中有1人死亡。

每年流感肆虐香江,最令公眾關注的是急症室求診人次及等候時間。今年最慘情的一天可能是2月18日,按醫院管理局數字顯示公院急症室求診高達6120人次;當中1020人轉送內科病房留醫,內科病床佔用率112%。當天15間提供內科病床的公立醫院全部佔用率爆滿,基督教聯合醫院最高達129%,伊利沙伯醫院121%,威爾斯親王醫院117%。等候時間方面,在急症室等得最漫長的一夜可能是2月16日,當早瑪麗醫院、廣華醫院和博愛醫院急症室等候時間需要逾8小時。醫院急症室服務在流感季節供不應求,是否因政府撥款不足?事實上,政府過去10年給醫管局大幅增加撥款,從2010年度327億元增至2018年度的641億元;醫生人數從2008年的5058升至2018年的6336。但令人疑惑的是前線醫生10年內卻沒增長,維持2300人左右;其中在急症室、兒科、內科及老人科的1000多名前線醫生,及其上一級的專科醫生,新增人手卻微乎其微。香港醫學會會董佘達明於2019年2月8日刊出分析,在幾大醫院除外派醫生外,過去10年在內科和急症病房的醫生沒有增加人手;以伊利沙伯醫院為例,10年前有90人,10年後仍然是90人。故有評論指醫管局沒有理順資源及調整足夠的人手至壓力點,導致急症室及內科人手緊張,病房陷於崩潰的邊緣。而據立法會文件,醫管局2017年共27名全職急症科醫生離職,當中包括四名顧問醫生及八名副顧問醫生。

面對香港醫療系統的病,有政客諉過於單程証政策,妄指新入境人數加重了醫療負擔。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及新移民互助會於2月3日引述醫管局數據,指公營醫療服務的使用者多為65歲以上的長者,而入境處數字顯示內地新移民年齡中位數為33.9歲,新移民多屬少壯人士對醫療服務需求較少,非導致公營醫療爆煲的主因。食物及衛生局於2015年7月發表《醫院管理局檢討督導委員會報告》指出,在2014年長者人口佔全港人口的14.7%,同年用於長者的醫療開支為整體開支近一半;2012年長者佔整體人口約14%,但公立醫院病床以日數計近一半為長者佔用。據統計,長者住院是65歲以下人口的4倍,長者住院平均日數為14日,非長者則平均住院6日。報告又提到隨著人口老化,癌病、心臟病、腦血管病、呼吸系統疾病、腎病等慢性疾病亦日趨普遍,而糖尿病、高血壓可導致心臟病及中風,患者需較長住院時間,對醫療系統構成沉重負擔。再者,據衞生防護中心呼吸疾病辦事處的流感監測數據,2017年夏季流感的嚴重個案中,超過7成為65歲或以上長者。

今年流感季節,公立醫院急症內科人手不足,醫護人員積聚怨氣之高史無前例,不少論者再提放寬境外醫生的註冊規管。醫務委員會前主席、醫委會研訊小組主席麥列菲菲於早前表示支持擴大海外醫生來港執業的安排,認為引入具經驗、能力的海外醫生對本地醫療發展有好處。行政會議成員林正財於早前出席電台節目時則認為醫管局可考慮延後退休年齡,將年長醫生的角色改為負責臨床工作,這有助培訓年輕醫生,也可增加整體醫生人手。現時海外醫生即使已持有海外專科資格,亦需在本港醫院實習才可正式在港獲得執照。醫管局總行政經理黃明欣表示海外醫生執業前在港實習是可以討論的,值得考慮可否減少、甚至豁免實習年期。醫院管理局行政總裁梁栢賢表示,近月合資格申請有限度註冊的海外醫生數字有上升,最近一次招聘有20名申請人;醫管局目標於未來10個月至16個月內,可聘請100名海外醫生紓緩人手。香港醫學專科學院主席劉澤星認為需要優化有限度註冊醫生制度,即使海外醫生在港工作期間考獲醫生執業試,仍需在公營醫院工作足5至6年時間,以解決公立醫院人手的燃眉之急。雖然各方支持更多海外醫生在港有限度註冊,但即使真的成功引入百名海外醫生,但只佔2017年底全港14 290名註冊醫生的0.7%,相信對解決香港各醫療問題幫助只會有些微的作用。

香港醫療另一個病徵是新症輪候時間太長。醫管局每3個月公佈一次專科門診輪候時間,去年10月7大醫院聯網除兒科外,餘下7個專科全部新症輪候時間均需一年或以上,九龍東眼科新症需等候169周為最長。而今年1月公佈的數字,新症輪候「冠軍」改為落在港島西骨科,穩定新症最長需等候166周,即3年2個月。7個醫院聯網中,新界西及九龍東均有3個專科輪候時間為全港之最,新界西「苦等」的專科是內科(118周)、婦科(133周)以及兒科(36周);九龍東則為眼科(162周)、外科(101周)以及精神科(131周)。試問有多少個病人的病情可以在百多星期中穩定地等待首次見醫生呢? 而造成這個專科門診服務供不應求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公立醫院醫護人手流失率高,使公立醫院服務面臨更大壓力。據食衞局向立法會呈交數字,2017/18年度公立醫院整體流失率為5.8%,較前4個年度高逾1%,創下近5年的新高;而據醫管局2016/17年報有6,164名醫生推算,年內全港公立醫院360名醫生離職。與此同時,2015年至2017年公立醫院護士流失率均約5%,每年有1,200名護士離職。公立醫院工作環境日差,醫護人手流失率高企,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公立醫院醫生、護士、病人均受苦,政府、醫管局、醫院聯網高層亦不時成為傳媒及公眾的出氣袋!

香港政府在財務上大力支持公共醫療,醫管局的醫護人數一直增加,但過去18年公立醫院的入院人數及專科門診人數,卻沒有相應增長;而公立醫院爆滿、前線醫護疲於奔命情況却歷歴在目,這是什麼原因呢?筆者猜想與公立醫院病床增加太少有關! 據報1997年至今,公立醫院病床總數只微增2.9%,遠低於同期香港人口的11%增幅,加上人口老化加劇令醫療服務需求增加,導致公立醫院各類服務長期供不應求。現時醫管局管轄43間公立醫院和醫療機構、49間專科門診及73間普通科門診,截至去年3月31日醫管局合共提供約28,000張病床。為應付因人口增長和老化而日益增加的醫療需求,食物及衞生局陳肇始局長於去年6月13日向立法會透露,醫管局在2018/19年度會增設共574張病床。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2018施政報告中亦提到已邀請醫管局籌備第二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將涵蓋19個工程項目,涉及約2700億元,全面落成後可額外提供超過9000張病床及其他醫療設施,大致足以應付直至2036年的預計服務需求。看畢政府的現計劃,十八年後全港只增不足三分一病床,這能否同時照顧人口老化及改善醫療服務等兩需要嗎? 背後數字有否低估了什麽?這是筆者的疑團。

人口老化對醫療需求劇增,中大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楊永強院長去年7月出席活動時表示,香港65歲以上人口比例將由現有的16%急增至2030年逾30%;他認為人口老化將引發慢性病問題,香港醫療制度有需要作前瞻性改變以適應挑戰。團結香港基金於去年11月發表研究報告指出,香港醫療制度以醫院急症護理為中心,加上公私營界別及醫院社區間未能涵接,不足以應付人口老化挑戰,長遠亦未能解決醫療超負荷狀態。楊永強表示香港於社區護理服務投放資源不足,大部分輪候入院的長者個案根本毋須入院,建議政府加快基層醫療步伐、加快擴展地區康健中心,同時成立綜合護理督導委員會監察醫療整合過程。雖然政府早知公私營協作計劃的作用,但推行至今,醫管局分流不到0.1%的病人至私家醫生,香港公私營醫療協作基本上是失敗的。而社區護理策略是長者醫療券,其設立原意是鼓勵長者多利用私家醫生醫治輕微疾病如頭暈身熱、傷風感冒等病症,避免使用急症室,亦可用於預防疾病;但由於10年來的過分寬鬆,長者醫療券已偏離初心,淪為眼鏡公司、海味商及其他輔助醫療所爭奪的市場。面對每年流感季節急症和內科服務不足,筆者建議政府和醫管局應爭取優惠價試行向私家醫院團購相關服務,以造福公立醫院相關醫護和病患者。

按港府2017年的《醫療人力規劃及專業發展報告》,推算2030年時普通科護士缺人最嚴重欠1,669人,最差情況估算更會欠2,727人;而屆時全港將欠缺超過1,007名醫生。看來,這個推算並無意圖對比國際經驗以改善香港醫療服務。據衛生署統計2016年底全港註冊醫生14,013人,以香港人口計即每1000人中有1.91名醫生,比經合組織國家平均的每千人有3.4名醫生為低;若要趕上經合組織的平均水準,香港欠約1.1萬名醫生。而按2016年全港醫生有44%在公院服務推算,醫管局需增聘4,808名醫生。另一方面,截至2016年底全港每千人只有7.1位護士,比2015年經合組織平均的每千人有9名護士為低;若香港要追上經合平均水準,需增聘1.3萬名護士才達標。以2016年全港有5.2萬名護士中有逾4成在醫管局任職推算,公立醫院需增聘6,500名護士,增幅佔公立醫院護士的26%。對於香港公立醫院醫護人手比例遠低於國際平均,不知讀者有所感想?這是不是香港公立醫院醫護人手不足的主因?香港醫療病了?誰救醫護病人?不管如何,筆者當下只盼下個流感肆虐季節,香港政府、醫管局和急症及內科醫護人員能有更好的準備、齊心攜手抗疫,更好地去照顧每個入醫院急症和內科病房的患者。

原圖:https://topick.hket.com/res/v3/image/content/2005000/2007825/lycn20180128006_1024.jpg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