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博客

傳承中華文化 培養文化自信 弘揚民族精神 貢獻全球文明

胡少偉 2019年02月06日 08:15

胡少偉:「不論人們身處何國、信仰如何、是否願意?實際上處在同一的命運共同體,各國應風雨同舟,相互尊重、平等對待、和平共處和互利共贏,努力把人類生於斯、長於斯的地球建成一個求同存異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變成現實。在人類共同締造地球村的過程中,中華文化一向宣導的天下大同理念,是一個值得世人學習和實踐的價值;只要各國人民在彼此間互相尊重、包容差異,便可讓人類活在大同的理想社會,全球享有世界和平及持續繁榮。」

中國人之所以為中國人的特性,中華民族之所以為中華民族的特性,不是其生理的,而是文化的、精神的;沒有中華文化!中國人和中華民族可能也不存於世。中華文化是世上四個古老文明之一,是中華大地各區域文化交流的成果,也是人類歷史唯一連續性至今的文明,中華傳統文化不僅承載於華人的思想、文字、語言,還存活於書法、音樂、各地戲曲、民族舞蹈等華人喜愛的文藝中。當代華人生活習俗、中醫針灸、中華武術、傳統節慶和道德倫理等反映了中國文化的傳承,就如吃飯用的筷子,休閒時玩的圍棋、象棋,下雨時用的雨傘,寫字用的文房四寶,以至陶冶性情的琴棋書畫等,都是歷代中國人的智慧結晶,並傳承至當代的華人社會。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全球中華兒女提供共同的文化、價值、情感和精神;中華文化塑造出各地華人對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並使包括海內外華裔子孫對其引以自豪的。

中華民族以漢族為主,漢族語言為漢語,屬漢藏語系,是世史悠久的語言。漢語含書面語以及口語兩部分,古代書面漢語叫文言文,現代書面漢語指使用標準漢語語法通行的文體。簡體漢字是聯合國規定的六種工作語文之一,漢語亦為當今世界上作為母語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中華文化是用漢字建構的文明,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統之一,古埃及的聖書字、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早已失傳,僅有中國的漢字從沒間斷沿用至今。最早被發現的漢字是商周時期刻在龜甲和骨的甲骨文;秦統一國家後,在大篆和六國古文基礎上制定出小篆,作為標準的中國書寫字體。漢字是表意文字,具形音義结合的特點,是由筆劃構成的方塊字,由最原始的石刻字演變形成了漢字七體,即: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漢字蘊藏著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審美情趣、歷史淵源、風俗習慣等文化基因,亦形成一種文化系統:書法、碑刻、篆印、詩詞、對聯、燈謎,乃至識字、解字、說字、測字等均蘊含著中華文化。中國文字的統一促進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對中華民族的認同起積極作用;即使中國各地方言和次生語言有所不同,但被統一的中文書面語所消弭。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成為維繫各族人民的精神紐帶,各族人民在中華大地和睦共生,構成相互依存而不分割的中華文化;中華文化在尊重差異前提下建立民族認同,在包容多樣的文化中找到了各族共識。

近代歷史學家就中國文化特徵問了三個問題:第一,地域遼闊,人口繁盛,中國先民何以開拓至此?第二,民族同化,世界少有,中國文化何以融合至此?第三,歷史長久,連綿不斷,中國文化何以延續至此?從這三個文化特徵問題來看,中華民族的發展有力量寓於其中;這個力量是什麼?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陳來院長指出:這個力量就是滋養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賦予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中華民族的精神使源於黃河流域的中原文化,經五千年演變以及期間不斷的文化融合,形成了今日的中華文化。中華文化以漢文化為主體,亦包括眾多的少數民族文化;中華民族一向兼收並蓄、海納百川,不斷學習和吸收來自他者的文化,把他者文化的好東西化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漢代同西域文化的交流,漢唐同印度佛教文化的交流,蒙元同伊斯蘭文化的交流,明清以來同西方基督文化的交流,都給中華文化發展注入了動力;中華文化融合不同時期的外來文化,形成了當代相容並包的中華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中華民族創造的中華文化具有獨特的民族色彩;大唐盛世時期首都長安是世界文化、藝術中心,朝鮮、日本以及東南亞多國的典章制度、天文曆法、書法藝術、建築技術、生活習俗、錢幣鑄造、文字都受到唐朝影響。匈奴和突厥西遷,蒙古大帝國建立,改變了歐亞大陸的政治地圖﹔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成為推動東西方經濟和文化交流的通衢。古代跨文明的全球聯繫,離不開中華文化的參與和貢獻。

五千年來,生活在中國土地的56個民族創造豐富的文化遺產,著名的中國世界遺產包括:故宮、兵馬俑、敦煌莫高窟、周口店猿人遺址、曲阜孔廟、絲綢之路、澳門歷史城區和開平碉樓等。中國著名的世界自然遺產則有:四川大熊貓棲息地、丹霞山和雲南三江並流等;至於中國的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以安徽的黃山最為聞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2018年7月公佈《世界遺產名錄》,位於貴州的梵淨山入選,成為中國第53處世界遺產和第13處世界自然遺產。與此同時,中國至今有39個項目收錄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世上入選非遺項目最多的國家,中國著名的世界非遺項目有:篆刻、漢字書法、珠算、剪紙、京劇、端午節、媽祖信仰和二十四節氣等。上述世界文化遺產的豐富多彩,亦反映了中華文化的珍貴。與此同時,古代中國的四大發明:羅盤、火藥、造紙及印刷術,既豐富中國古代科技的發展,亦促進了世界各地文明的發展。元代羅盤由中國傳入阿拉伯再傳至歐洲,於14世紀在歐洲普遍使用,15世紀末西班牙和葡萄牙政府支持開闢新航路,終發現了美洲新陸地,對世界發展帶來一定的影響。火藥在南宋時傳入阿拉伯,後來又傳入歐洲;歐洲人用大炮作戰,摧毀各地諸侯的城堡,促成了歐洲國家的建立。紙張的發明在中國可追溯至東漢蔡倫,於12世紀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北宋時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到了元代又有人創造木活字粒並西傳到歐洲。古代中國發明的造紙和印刷術外傳後,加速了人類文明發展和中西文化交流,也奠下了歐洲文藝復興的科技基礎,對全球文明的發展有積極貢獻。

再者,古代中華文化在歐洲啟蒙運動中產生過影響。17世紀的法國興起中國風,隨著啟蒙思想的傳播把中華文化在歐洲發揚;當時中國的瓷器、絲綢、漆雕、園林建築、繪畫、詩歌、戲劇以及典章成為歐洲時尚。那時代歐洲有些思想家如伏爾泰、狄德羅、萊布尼茲等均熟識中華文化;如法國百科全書派學者狄德羅推崇儒家《四書五經》,認為孔子哲學是中國人聞名與完善的道德法則。18世紀至19世紀間,西歐的基督教傳教士至中國傳教,翻譯許多中國典籍、著作和書信,將中國的歷史、地理、政治、生活、民間風俗、文學藝術介紹到歐洲。除了儒家思想外,中國的科學發明、文化成就、航海造船、建立文官制度的科舉等均對歐洲當時的發展產生影響。英國哲學家羅素1919年曾到中國提出:中國人和氣、樂觀、禮讓、智能的人生之道非西方文化所能及。英國學者李約瑟1942年在「中國文明」演講中說:「吾人皆知彼啟蒙時期之哲學家,為法國大革命及其後諸種進步運動導其先河者,固皆深有感於孔子之學說,……」可見,有西方著名學者肯定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及其對啟蒙時期歐洲發展的促進。

古代中華文化的許多原則、精神是值得繼承的,但其方法方式則須結合時代加以改變,以適應不同年代的社會情境。晚清時期,經過甲午戰爭、庚子事變後,中華民族空前危機緊迫,中國人對傳統文化和政治制度產生強烈懷疑,激進的要打倒之,保守的也要改良之。其後,辛亥革命的失敗和北洋軍閥統治的建立,亦使當時國人陷入苦悶和彷徨之中。1915年陳獨秀在其主編的《新青年》刊載文章,提倡西方的民主與科學,批判傳統的中華文化,並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魯迅於1918年在《新青年》發表《狂人日記》小說,從這期起該雜誌使用了淺易的白話文,拉開了中國現代白話文學的序幕。那時代有知識分子認為,以往少數先覺者的救國鬥爭之所以成效甚少,是因為中國人的國民性墮落,因此必須透過新文化去改造國民性。新文化運動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由胡適、陳獨秀、魯迅、錢玄同、蔡元培等受過西方教育學者發起,是一次反傳統、反儒家、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亦涵蓋於1919年在北京發生的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標誌著中國知識分子抗拒傳統文化,認同西方文化以及西方政治的民主共和制;故此,可以說五四運動使中國精英選擇了轉向,以西方個人主義的自由、民主,與理性主義的現代科學,取代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倫理……這一個抉擇從那時到今天影響了中國現代與傳統文化的延續性。中華傳統文化有消極的東西,也有積極的內容,中國人要對傳統文化有鑒別地對待,不能一刀切與其徹底決裂,而是要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並順著中華傳統文化的方向謀求新的發展。

中國的傳統節慶源遠流長,是維繫各地中華民族的心情紐帶;傳統節慶對中華民族有很強的內聚力,一到過節各地民族同慶,是一份寶貴的民族精神。春節是中國人每年的第一個節慶,農曆正月初一為新一年的開始,亦被稱為華人新年;據說源自神農氏年終的祭祀習俗,是古代華人感謝百神賜予並祈求風調雨順的。除了春節外,廣受關注的中國傳統節慶有: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和冬至。中國傳統節慶是華人家庭團聚的時刻,加強了各地華人以家庭為基石的觀念;華人不僅尊敬在世的長輩,也敬拜宗族祖先,清明、重陽等節日都有祭祖儀式。宗法傳統的信仰使古代華人心靈上得到祖先的保祐,同時培育了歷代華人恭敬孝順之心;由於受宗法傳統的影響,以血緣為紐帶的祭祖文化歷久不衰。當代中國人過好中華傳統節慶,傳承好每個優秀傳統習俗,能夠培養眾人愛國的情操,提升中華民族自豪感,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中國是一個古而又新的國家。《詩經》云:「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舊邦就是有古老歷史的國家,新命就是其生命不斷更新發展;舊邦新命是中國社會一直以來的特點,中華兒女要把這個特點發揚,讓當代青年學生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增強中華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創造中華文化在當代的新輝煌。

中華文化在五千年的發展中,以仁孝誠信、禮義廉恥、忠恕中和形成一套價值體系,影響了歷代中國政治、法律、經濟、制度與政策的施行,亦支撐了中國社會的倫理關係,主導各地華人的行為和觀念,也促進了國家的穩定與發展;這套價值體系的根源是中華民族剛健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這民族精神構成了中國人之為中國人的特性。一個民族如果沒有自己的科技,可能會亡國;但是一個民族如果喪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種。對中華民族來說,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之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是中華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標誌。而五千年中華文化的連續發展之所以成為可能,關鍵因素是中華民族自覺的傳承和實踐。習近平國家主席指出要努力用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通過培育當代青年對中華文化的自信,讓更多的青年人加入到弘揚中華文化,一起向世界各地人民說好中國故事。說真沒有中華文化的昌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復興;中華兒女須認識中華文化的重要性,在中國提倡中國精神,這是凝聚中國力量、走穩中國道路的關鍵。

弘揚中華文化其中要把優秀傳統文化的倫理道德,唐詩宋詞的美學價值,中和辯證的實踐智慧,治國理政的成敗經驗等超越時代的文化精粹弘揚。儒釋道文化屬於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三家內涵構成了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儒家思想漢代以來成為了中國社會的主導思想,使中國成為一個重視人倫的社會;不亞於儒家的道家思想主張順其自然,教人當效法天地自然規律,反對破壞自然的行為。佛教非源於中國,印度東傳後不單創立有中國特色的禪宗、密宗和淨土宗,亦先後與中國的玄學和儒學合流,促成了儒釋道三教合一,使中國數百年來成為一個多教並存的社會。宋代三教融合的標誌是儒家吸收了佛道文化後,創立了以儒為主兼熔釋道於一爐的理學。三教合一在中國盛行並影響到當代,不獨有些三教人士具有合一思想,世上華人的生活、言談舉止都滲透了三教合一的一些氣息;在香港有六宗教聯席會議,表現出不同宗教領袖之間的互重和合作。古云:古為今用,用意是在傳承傳統文化中要注意當代社會的需要,使中華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傳統成為涵養當代青年學生的價值,以增強中國文化軟實力及世人對中國傳統價值的理解。

據《世界華商發展報告(2017)》資料,全球華僑華人總數現約6000萬。自漢以來,中國已有僑胞移居境外;近代中國國力衰弱,移居海外華人持續增加。海外華人包括從明清以來和港澳不同時期移居世界各地的華人及其後裔,他們祖輩飄洋過海,有些華裔不知移民了多少代,但依然受中華傳統文化的薰陶。在辛亥革命運動時間,不少海外華人不惜傾家蕩產,在傳播和援助革命中發揮作用,華僑曾被孫中山讚為「革命之母」。 九一八事變後,隆隆炮聲震撼了海外僑胞心靈,為了祖國的抗日救亡圖存,各地華僑成立900多個團體支援抗戰。國際濟公文化協會林東會長常說:「文化是心臟!」支撐五千年來中華民族薪火相傳的精神,就是愛祖國愛中華文化的精神,也就是中華民族的心臟。唐人街現時遍及世界各大洲,其形成是早期移居華人成為當地少數族群,在面對環境挑戰需要同舟共濟,便聚居於唐人街一帶。當下遍佈世界的2萬所中文學校,數萬個華僑華人社團,數百家華文媒體,具民族特色的唐人街、中餐館和中醫診所,與及春節等傳統華人節慶,向世界各地人民傳遞中華文化。中華傳統文化成為了各地華人團結的紐帶,亦讓海外華裔子孫對其感到自豪;隨著華人移居海外,2006年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濟公文化,不單在港台和內地有不少的電影和電視劇,亦傳播至東南亞、澳紐和北美,成為一個具中華特色的國際性文化。

各地華人傳承發展中華文化,用中國智慧去和各地人民一起面對時代挑戰;當代人類生活面臨著五大衝突急需解決,即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他人、人與自我、文明與文明的矛盾衝突,這些矛盾衝突有史以來一直存在,但世界現代性的展開加劇了這些矛盾,衝突日趨緊張成為全球的難題。當前世人越來越認識到只靠西方現代價值是不可能解決這些矛盾和化解這些衝突,有識之士把眼光轉向包括中華文明在內的其他文明。中華文化的天人合一,關注人與自然的和諧,有利於化解人與自然的緊張;忠恕之道秉承「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理念,有利於處理人與人的矛盾衝突;和而不同的態度有利於處理不同文明之間的關係;群己合一之道有利於解決個人與社會的矛盾。中華文化中有些傳統思想對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衝突提供有益的建議;像國家於20世紀50年代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就是一個貢獻世界和平的中國方案。當代中華兒女應繼續探尋中華文化的實踐智慧,有傳承中華文化的自覺,才可提出面對人類難題的中國方案,讓中華文明與世界各文明一起為人類發展提供指引。

中華文化的積累歷史上為人類文明發展作出貢獻,相信今後可在全球文明作出新的貢獻。歷史學家許悼雲在《說中國:一個不斷變化的複雜共同體》中提出「中國」這個共同體,與其說是「國家」,毋寧說是「天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理念,孕育歷代華人遵循由己到家、由家到國、由國到天下的情感超越;最高的「天下」概念是中華文化獨特的世界觀,是具有普遍性的倫理共同體。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國際社會日益成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任何國家面對複雜的世界經濟和全球各類問題都不能獨善其身。中國習近平國家主席於2015年9月28日在紀念聯合國成立70周年大會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論人們身處何國、信仰如何、是否願意?實際上處在同一的命運共同體,各國應風雨同舟,相互尊重、平等對待、和平共處和互利共贏,努力把人類生於斯、長於斯的地球建成一個求同存異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變成現實。在人類共同締造地球村的過程中,中華文化一向宣導的天下大同理念,是一個值得世人學習和實踐的價值;只要各國人民在彼此間互相尊重、包容差異,便可讓人類活在大同的理想社會,全球享有世界和平及持續繁榮。

原圖:http://699pic.com/tupian-500785092.html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