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博客

滴滴被查和香港有什麽關係?

霍詠強 2021年07月11日 12:00

霍詠強:「近日,香港和中國大陸企業接連爆出幾宗涉及法律和國家安全事件,反映出在地緣政治越趨緊張的局面,中港本來就在這個政治漩渦當中,而企業更不可能獨善其身。」

「在地緣政治越趨緊張的局面,中港台本來就在這個政治漩渦當中,而企業亦不可能獨善其身,必須準確掌握政治環境的變化,除了中國網企在美上市的震盪以外,香港維他奶事件同樣是個深刻的教訓。」

👇 記得Follow 我哋 👇
IG: instagram.com/silentmajority.hk/
FB: fb.com/silentmajorityhk
Weibo: weibo.com/u/6655322587
Youtube : youtube.com/silentmajorityhk

周一寫到香港有部分人,他們接受中國對香港的主權,但又深受傳統西方價值觀影響,有聽眾正確地指出我針對的只是少數人,儘管他們是少數,最多可能只有兩成人,但是他們是相對開放、可以被爭取的、甚至在建制和政府內部的也不少。他們知道中國、甚至知道中國的好、但是都沒有從更長遠的眼光來看待中國,沒有真正了解中國制度對未來的影響,對於香港以至中國來説,都並非好事。

在其餘的政治光譜中,抗中的三、四成人的只能倚靠時間來消磨,部分甚至會選擇離開香港,再理智的分析對他們都沒有多大意義。下星期二會在時事觀察集結號和梁總討論香港情況,歡迎大家提出問題。

近日,香港和中國大陸企業接連爆出幾宗涉及法律和國家安全事件,反映出在地緣政治越趨緊張的局面,中港本來就在這個政治漩渦當中,而企業更不可能獨善其身。在分析事件前必須對目前中美形勢有明確理解:

1.中美已經進入對抗階段:既然拜登並無改變特朗普的基本政策,那代表未來中美關係只會越趨緊張。
2.中美對抗和價值觀和文化無關,只和利益有關:不符美國價值觀的盟友多的是,美國有否要求他們改變?美國和中國建交時,1972年,那是文革時期,中國獨不獨裁?人權有沒有比現在更好?
3.香港和台灣相同、處於對峙核心:香港既是中國的前沿陣地,也是美國不會放棄的反共基地。

最近香港因應2019年的大量執法人員及其家屬的資料被放到互聯網上,特區政府決意修訂《私隱條例》打擊犯罪,並對相關違法行為進行嚴格界定。結果,包括美國互聯網巨頭Google、Facebook和Twitter在內的亞洲互聯網聯盟日前致函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表示對修訂《私隱條例》非常關切,而《華爾街日報》就乘勢加鹽加醋,指這些公司指修例「遏制言論自由」,並對員工構成違法風險,可能會停止在香港提供服務,撤出香港。

現實是同類甚至更為嚴苛的法例,非但早在美國及歐盟地區出現,就連日、韓、新加坡都提出了也通過了,這些網企並未作出強烈反應。但是,這宗「造假」報導在香港就引起很大震動,這宗假新聞同樣並非偶然,而是試圖混淆視線,一方面可以敲打香港的商界,同時間營造美國企業和香港以至於中國企業出現「脫鈎」的傾向,從而為香港製造麻煩;另一方面也抹黑和坐實香港打擊「自由」的罪名,無論結果為何?都已經足夠損害香港的聲譽。美國已經將高科技巨頭當成它的地緣政治博弈工具。

中國的科網企業同樣成為博弈核心。

分別在7月2日和5日,中國國家網信辦依據《國家安全法》《網絡安全法》,按照《網絡安全審查辦法》,對「滴滴出行」、「滿幫集團」、「Boss 直聘」實施網絡安全審查,詳細情況也有不少報導,就不再詳述了。

中國互聯網公司將更慎重地決定去哪裡上市

問題是中國政府的安全審查因何而起?因為在中國這一輪集中監管前,美國政府正加速推進對在美上市中國公司的監管,來施加「脫鈎」壓力。

2020年6月,特朗普簽署了《外資公司問責令》,要求所有在美國上市公司不受中國政府控制,並要向美國政府披露機密信息,接受美國政府審查。2020 年 12 月,美國參眾兩院通過了《外國公司責任法案》(HFCAA),可以要求在美上市的外國公司提供審計原始交易資料,以便驗證審計報告的真實性。

儘管表面上這些資料並不包含隱私數據,但是大量的原始資料經過處理能建構出非常完整的大數據分析 (Profile),例如説利用滴滴和滿幫兩家人流、物流網企的資料,就可以輕易預計出中國某些人群和貨物的流動情況,這也是科網企業撞上風口浪尖的原因。另一個更明顯的弊病是資料被濫用,就如孟晚舟被指控的所謂「證據」,正是美國政府通過「調查洗黑錢活動」、從「審計」滙豐銀行時得來的。

尤其今時不同往日,2013 年,中美宣布開展會計審計跨境執法合作,所以過去在友好關係下可以達成互相審計,相關條款也在 2020 年 3 月新生效的中國《證券法》中仍然保留,但在美國國會提出《外國公司責任法》後,美國再沒有回應中國提出的會計監督共識。

在兩國經濟合作最緊密的十多年內,美元風險投資基金大幅投資在快速增長的中國科網企業,並且通過在美國上市獲取巨大回報,當然大部分有實力的網企也藉此成長。現在關係改變了,美國新的法案和條例成為中國在美上市企業的巨大隱患。今年 3 月,美國實行新法案,要求在美上市的外國公司開放更大的財務信息審查權限,隨後,民主黨人詹斯勒 (Gary Gensler) 接管了美國證交會,金融市場普遍預期他對上市企業採取更強硬的態度。

最觸動中國政府的,可能是這些中國科網企業的態度。

包括滴滴在內,三家被處理的公司都在今年6月赴美上市,並且是年內市值最高的中國概念股。然而,誰都知道、誰都看到目前中美的對抗局面,以及上百家中國企業已經進入美國投資黑名單。2020 年 11 月,特朗普禁止美國投資人買賣中國三大電訊運營商等 35 家公司,最終這些企業被逼退市。民主黨拜登上台後,亦從未顯露半點準備扭轉局面的意願。
 
這些企業真的完全沒有警覺性嗎?那真的要為中國企業的遲緩反應感到憂慮。還是這些公司都已經別無選擇,或者因為某些原因、受制於人?受制於這些外國投資者?

從這些計劃上市網企的股東架構內,不難發現不少有已經投資多年的外資風險基金,他們都會對這些企業的投資回報構成壓力,尤其是董事會內投資者代表會聯合起來,對管理層施加壓力、加快上市程序,而管理鬆散的美國股市就會成為唯一選擇。正如滴滴也不是不明白潛在風險,所以一直希望能在香港上市,但最終因為滴滴的快車業務在包括上海在內的部分地區沒有拿到許可證,成為了在港交所上市的一個難以跨越的合規問題。長期以來,滴滴採用持續「燒錢」的商業模式、難以盈利,上市前依賴超過20輪股權融資來「輸血」超過200億美元。在面對軟銀、Uber、豐田等投資者的壓力下,在紐約悄然上市,但是面對中國國家安全和美國審計的兩方壓力下,結果卻可能是災難性的。

在地緣政治越趨緊張的局面,中港台本來就在這個政治漩渦當中,而企業亦不可能獨善其身,必須準確掌握政治環境的變化,除了中國網企在美上市的震盪以外,香港維他奶事件同樣是個深刻的教訓。

原圖:https://std.stheadline.com/realtime/article/1620304/%E5%8D%B3%E6%99%82-%E4%B8%AD%E5%9C%8B-%E6%BB%B4%E6%BB%B4%E6%8C%87%E6%9C%89%E5%9C%A8%E6%B5%B7%E5%A4%96%E4%B8%8A%E5%B8%82-%E7%84%A1%E5%B0%87%E5%9C%8B%E5%85%A7%E7%94%A8%E6%88%B6%E8%B3%87%E6%96%99%E4%BA%A4%E4%BA%88%E7%BE%8E%E5%9C%8B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