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博客

新通識如何往前走

何濼生 2021年04月11日 22:00

何濼生:「通識科自2009年推行新高中課程成為四大必修科目之一,一直十分備受教育界重視,愚見認為乃因其「慎思明辨」和「個人成長」兩個極為重要的內涵。然而,不幸地,該科目的處理,無論在教育局或校方,明顯不足甚至背離了原來的精神。有資深通識老師被發現自身「個人成長」竟非常不足,如在其臉書上載「黑警死全家」字樣。有老師在教學內容扭曲史實,顯出極不負責的態度。老師其身不正,如何教人?」

👇 記得Follow 我哋 👇
IG: instagram.com/silentmajority.hk/
FB: fb.com/silentmajorityhk
Weibo: weibo.com/u/6655322587
Youtube : youtube.com/silentmajorityhk

通識科自2009年推行新高中課程成為四大必修科目之一,一直十分備受教育界重視,愚見認為乃因其「慎思明辨」和「個人成長」兩個極為重要的內涵。然而,不幸地,該科目的處理,無論在教育局或校方,明顯不足甚至背離了原來的精神。有資深通識老師被發現自身「個人成長」竟非常不足,如在其臉書上載「黑警死全家」字樣。有老師在教學內容扭曲史實,顯出極不負責的態度。老師其身不正,如何教人?

慎思明辨和個人成長

由於「慎思明辨」和「個人成長」的確重要,筆者原建議秉承並突顯通識科原來的精神,索性以「慎思明辨和個人成長」冠名。過去,Critical Thinking被譯為「批判性思考」,老師和學生容易跌入向外百般批判、自身卻欠缺謙卑自省的窠臼。如今新通識已定案為「公民與社會發展」,筆者雖有點失望,仍希望在落實新課程時,能顧及這兩個重要精神。

新課程比較聚焦國家發展,並引入「『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改革開放以來的國家」和「互聯相依的當代世界」主題,似乎應了2021年3月1日梁永達老師和梁恩榮教授鴻文(「梁文」,註)的憂慮,忽略了人類共同嚮往的普世價值。然而,只要我們強調「慎思明辨」和「個人成長」,即使聚焦國家發展,我們仍可強調國家是以自己探索的方式,追求人類共通的普世價值。

普世價值非政治形式

首先,從「慎思明辨」的過濾後,普世價值應理解為人類共同追求的美善,而非政治上的任何一種形式。不幸地,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第21條混淆了價值和手段,稱「人民的意志是政府權力的基礎;這一意志應以定期的和真正的選舉予以表現,而選舉應依據普遍和平等的投票權,並以不記名投票或相當的自由投票程序進行」。其實怎麼樣的政治制度才最能達到平等和自由,人類仍在不斷探索中。中國行的制度是以往績和能力考核選拔領導人,西方國家則以多黨競爭和選民投票決定誰會掌權。從人民的需要看,到底是中國的政體還是西方國家的政體更能服務國民,應該客觀科學地去論證,不應人云亦云,否則慎思明辨從何談起?

認真探討人權和正義

梁文關注「人權」未被列為課程指標之一:通識科原有的課程指引文件,明確提出「普世性價值的欣賞」應為預期的學習成果之一,但「人權」一詞在「重新冠名科目」課程初稿只出現過一次;相反,在原來的通識科的「今日香港」及「現代中國」單元中,「人權」與「責任」並舉,並與「正義」列作「與探討問題相關的價值觀和態度」。筆者認為,只要踏實地慎思明辨,什麼是真正的人權,什麼是責任,什麼是正義,在新課程中都應認真探討。明白什麼是真正的人權和正義並致力捍衛之,顯然也是「公民」應擔當的責任。

共建人類「文明的文化」

梁文擔心新課程要求具世界視野的公民素養要「植根中華文化」,「有失國際都市的風度,亦未能切合文化多元的世界趨勢」。我當然贊成不同文化的互相尊重。值得留意的是,中華文化本來就是廣納百川、非常包容的文化,亦毋須為文化的標籤去自尋煩惱。歷史上我們的所謂中華文化,其實是大雜燴,但我們有獨立思考,要培養獨立思考,尊重別人也尊重自己,不亢不卑,與其他國族共建人類「文明的文化」,這不單是個人成長的議題,更是人類前途的希望。

註:梁永達、梁恩榮,〈勿與世界公民教育潮流背道而馳!——評「重新冠名科目」課程初稿〉,《明報》,2021年3月1日

全文載自:2021-04-08 《星島日報》評論 (作者授權轉載)

原文連結:https://life.mingpao.com/general/article?issue=20210408&nodeid=1617821706302

原圖:https://std.stheadline.com/realtime/article/1436216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