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博客

期待港產片重振聲威

李秀恒 2019年05月05日 11:00

李秀恆:「每個行業在不同時代都應做出相應的改革創新,才可進一步拓寬發展空間,更何況電影本身就是一門創意產業,更加不能因循守舊,缺乏創新。因此,期待香港電影工作者面對新時代,能夠善用國家的優惠政策,把握大灣區發展機遇,發揮創意,拍出以『港味』取勝的港產片,重振『東方荷里活』的聲威。」

第38屆香港金像獎於4月14日舉行,其中最令人驚喜一幕是特首林鄭月娥親身到場,頒發終身成就獎給「四哥」謝賢。更驚喜的是,兩日後林鄭月娥再為電影業帶來好消息,宣布中央相關部委原則上同意推出五項放寬措施,以便利香港電影及電影從業員進入內地市場。香港影視界聞訊後,隨即組團上京與相關部委負責人進行深入交流,爭取更多支持。中央各部委在會面時亦積極回應影視界訪京團提出的訴求,還鼓勵香港多拍「港味」影視作品,冀望港產片與內地電影業聯手走向海外。

曾幾何時,香港被譽為「東方荷里活」,港產片風靡全球,是香港軟實力的象徵,亦孕育出不少蜚聲國際、星光璀璨的演員,李小龍、成龍的功夫片讓全世界對「中國功夫」另眼相看;吳宇森的警匪片不但能與荷里活大製作各擅勝場,且吸引印度、韓國先後翻拍;還有許氏兄弟的鬼馬喜劇、徐克的新派武打片、林正英的詼諧殭屍片、周星馳的無厘頭戲等,均甚有創意,「港味」濃郁,影響和陪伴了兩三代港人的成長。

內地市場大開中門

不過,受到本地市場的局限以及內地和韓國、日本等地影視業急速發展,香港電影業近年每下愈況。縱使有CEPA協議幫助,令香港電影可在內地拍攝、製作和放映,但有不少限制,例如規定「內地主演員比例不可少於主演員三分之一」以及電影內容必須加入「中國元素」等,以致香港電影逐漸失去以往的「港味」,不但難以引起本地觀眾的共鳴,亦因失去港產片獨有風格而對內地觀眾吸引力大減,導致近年叫好又叫座的港產片「買少見少」。

事實上,特區政府近年對於重振香港電影產業十分上心。林鄭月娥在去年的施政報告中已提出,將為「電影發展基金」一次過注資10億元,分別在四大方面推動本港電影業發展。此次港府再爭取到中央放寬「准入」政策,不僅取消了兩地演員比例和必須加入「中國元素」的限制,亦容許港產片和電影人參評內地電影獎項,同時免除了合拍片申報費用以及優秀電影還可申請獎勵。這些舉措,可說是為香港電影大開中門。

可善用大灣區條件

綠燈下,不僅讓香港的影視工作者在創作時減少束縛,亦有機會競逐國家的電影獎項,甚具激勵作用。除此,受惠於大灣區發展,香港電影未來可以直接面向7000萬主要以粵語為母語的觀眾群,且大灣區內不同場景的影視城也有好幾個,對節省製作成本有很大幫助,香港如能善用這些條件,大有發揮空間。

值得留意的是,中央此次還寄語香港電影業界能與內地電影業聯手走向海外。可見經過多年發展,內地電影業也建立了自信,將目光投向了更大的國際市場。事關電影是一門文化產業,一齣賣座的電影,所產生的文化感染力,遠勝千言萬語。不過,內地電影近年雖然有很大進步,也肯落重本製作,有些在內地很受歡迎,但似乎打不開國際市場,以《戰狼2》和《流浪地球》為例,兩部影片在內地分別大收56億元和46億元,惜在境外上映時都未能掀起熱潮。

港產片要突出「港味」

香港電影業與國際市場接軌多年,掌握海外觀眾口味,對外宣傳手法亦有豐富經驗。「中國功夫」能夠名揚四海,就全靠李小龍、成龍和李連傑的「功夫片」風行全球,深入民心,而這些功夫電影都有共同特點:全部都屬於港產片。香港是一個中西文化融匯的國際城市,完全有條件打造成為大中華電影外展的平台,既可增加香港在國際影壇的影響力,又有助推動中國電影走向國際。

每個行業在不同時代都應做出相應的改革創新,才可進一步拓寬發展空間,更何況電影本身就是一門創意產業,更加不能因循守舊,缺乏創新。因此,期待香港電影工作者面對新時代,能夠善用國家的優惠政策,把握大灣區發展機遇,發揮創意,拍出以「港味」取勝的港產片,重振「東方荷里活」的聲威。
 

原圖:

《唐山大兄》光碟封面
《秋天的童話》劇照
《警察故事》電影海報
《半斤八兩》電影海報
 

原文:香港商報 2019-05-01 評論 (作者授權轉載)

http://www.hkcd.com/content/2019-05/01/content_1135956.html

作者李秀恒為香港經貿商會會長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